顯示具有 社群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社群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9年8月20日 星期二

【2019 LibreOffice 亞洲論壇報導】第二篇:你電腦裝的軟體,為什麼可以影響國家主體性?

前言:2019 年五月底,史上第一次以亞洲區國家為主的 LibreOffice 亞洲論壇在東京舉行。目前就讀台大,同時也任職於開放文化基金會擔任記者的林冠廷,受邀參加這次論壇,並就他的觀察,寫成了兩篇報導。這一篇是兩篇報導中的第二篇,討論開放文件格式帶來的文件自由的曙光。
今年 7 月起,公視臺語臺正式開播。這個應《國家語言發展法》而成立的新頻道,不少人拍手叫好,說是我們的表達自由又更上一層樓,發聲受到的限制更少,也鞏固了國家的主體性。

同樣是主體性的議題,面對「文件自由」的領域,國家經歷了長期的掙扎之後,也流露出一絲曙光。

為了軟體,我們讓渡了哪些主體性?


5 月底在日本舉辦的文書軟體 LibreOffice 亞洲研討會,聚焦討論亞洲各國在文件自由的發展。開發 LibreOffice,註冊在德國的「文件基金會」共同創辦人 Italo Vignoli,在簡報中展示了一張地圖:將各國面積依照軟體輸入、輸出的數量膨脹、縮小,結果不出所料——輸出國中,軟體公司林立的美國占了大宗,其他國家大多只剩下一條線;輸入國的地圖,則是幾乎翻轉。
軟體授權輸出地圖。左方藍色區塊是美國,加拿大被擠到
看不見,南美洲、亞洲等國也都只剩幾個點。至於歐洲,
愛爾蘭是大宗,原因是美國輸歐的軟體授權,都會先經過
愛爾蘭再轉售。所以愛爾蘭是唯一在軟體授權輸入與輸出
地圖中都看得到的國家。Credit: Italo Vignoli

軟體授權輸入地圖。大家可以看到,比起軟體授權輸出地圖,
歐洲亞洲非洲國家整個大幅度膨脹起來。至於美洲,左上方藍
色的區塊是加拿大,不是美國;美國在加拿大與中南美中之
間,大約只有一個像素寬。Credit: Italo Vignoli



世界各國負擔了高額的進口支出,臺灣也不例外,每年官方與民間在微軟的授權上,就至少花費上百億元。單純以貿易角度來看,臺灣長期仰賴單一國家的少數軟體業公司產品,議價能力下降,對經濟主體性造成威脅。如果切換成言論的主體性來看,我們甚至面臨更嚴重的危機。

幾千年來,我們的書寫與思想仰賴紙張的保存流傳後世,但電腦在幾十年內,就讓電子文件取代了紙張的地位。而與紙張不同的是,這些「文件」實際上往往是一堆電子訊號集合體,眼睛看不著也摸不著,而使用者用電腦開啟與編輯這些文件時,就是靠著大家約定好的「格式」作為基準,彼此才能理解這些電子訊號的排列是什麼意思。

所以,以微軟 Office 軟體儲存出來的 doc、ppt 檔案為例,因為這兩種「格式」被掌握在微軟公司手上,一切遊戲規則也是微軟決定。舉凡字體、圖片、語言要怎麼顯示,都是微軟說了算。隨著 Office 軟體不斷更新改版,都是花過錢的用戶,甚至因為格式在改版中有變動,導致文件無法被舊軟體開啟,或是同一個文件在新的軟體長得不同。

換句話說,如果我們不順著微軟的意思走,電子文件的樣子跑掉,可能比影印紙泛黃的速度還快。想說什麼話,想要我們的言論如何呈現——最基礎的表意自由,與這個民主國家的言論主體性,也悄悄地遭到少數公司分食。

是開放格式,還是東施效顰?


為了終結微軟掌控格式的現況,其他幾家商業公司、政府單位與社群共同設計了「ODF」,也就是「開放文件格式」(OpenDocument Format),詳細規範數位文件檔案的架構。ODF 很快在 2006 年獲得認證為 ISO 的標準之一,因為ISO標準開放所有人使用,很容易在網路上取得,讓開發者能有所依循。自此,數位文件應該長什麼樣子,終於獲得共識。

微軟不甘示弱,推出了自家的「Office Open XML」格式,2008 年同樣成為 ISO 標準。看似同樣開放,不過有了「Office Open XML」的微軟,卻被社群質疑說一套做一套。

理由是,一般微軟 Office 使用者在編輯後存檔時,如果沒有特別設定,根據微軟說法,檔案存出來就不是「嚴格版」的「Office Open XML」。先是把自己提交給ISO的標準形容成「嚴格版」,還誘導消費者儲存繞過ISO標準的「非嚴格版」,使得開放格式名存實亡,真的使用的人寥寥可數,微軟推動開放格式的誠意也令人存疑。

在臺灣推動開放格式的文件基金會董事會成員翁佳驥還補充,在微軟系統使用所謂「嚴格版」的格式設定,存出來的檔案其中有幾個特徵,甚至與不需要遵照 ISO標準的「非嚴格版」很相似:「文件基金會前兩年在研究 Office 2016,不管是不是存成嚴格的 OOXML(即 Office Open XML),(嚴格版與非嚴格版)檔案大小都差不多,行數也差不多。」那麼,微軟自稱的嚴格版到底有多嚴格,恐怕都還需要進一步討論。

因為開放格式屬於大眾,需要保持長期穩定,功能變化與新增時需要經過一套審核流程,才能利用「標準延伸」(extension)的方式收錄在標準之中,導致開放格式很難符合商業公司頻繁推送新版本、新功能來刺激消費的作風。因此,微軟消極推動開放格式,似乎是合理的商業考量。不過對於政府與民間單位,使用一個決策獨斷、變化頻繁、不遵守開放標準的文件格式,絕對不是合理的文書政策——除了導致文件交換的過程更加紊亂,也不利資訊長期保存。想像 500 年後,我們的後代希望開啟一個docx檔案,結果其中複雜的檔案結構卻與微軟所提供的規格說明書不符,到時,恐怕也沒有微軟的工程師能跳出來解決問題了。

好的開放格式,把社群貢獻化為進步動力


被寡頭壟斷的「開放格式」充滿缺憾,但多方治理的 ODF 格式可以彌補。「ODF 要讓很多技術公司、社群都進來,而且本身在制定或修改標準會比較嚴謹,不會說改就改,」翁佳驥說。

在 LibreOffice 亞洲研討會的現場,臺灣出身的 Mark Hung 負責擔綱大會開場演講。演講的主題是「LibreOffice 中日韓字元的錯誤、修正與故事」。因為 LibreOffice 來自歐語區的德國,慣用拉丁字母的開發者對於方塊字的理解不多,軟體開發難免會有缺漏。但這正是社群展現彈性之處:來自不同語言、文化背景的參與者愈多,這些認識不足而導致的問題便迎刃而解。
來自台灣的 Mark Hung。
Photo Credit: Masataka Kondo

Mark 就是這樣的一位參與者。2014年,他在一個大概 400 人的組織工作,負責將文書系統轉換為社群開發的自由軟體。起初,面對中日韓字元的大小程式錯誤,加上組織成員不熟悉新軟體,Mark 慢慢整理出了一份操作問與答,教導同事如何解決。

隨著時間與經驗累積,在一個長期懸而未解的問題裡面,Mark發現了要怎麼修正錯誤:「我在處理一個文件,覺得很挫折,直到我想到,為什麼不直接檢視文件檔案內部?⋯⋯我決定把 LibreOffice 的修正程式碼送出,讓我驚訝的是,我的修正一天就得到審核,並且被合併(到 LibreOffice軟體中)。」就這樣,Mark 正式成為 LibreOffice 的開發者。
五年多來,兼職當志工開發者的 Mark 處理了數十個方塊字的問題,細緻到即使是相似的中文與日文,注音的方法也有所不同。韓國的社群參與者成大鉉同樣注意到地域之間的區別,他的演講指出了南北韓有別的書寫習慣,也試圖讓 LibreOffice 可以包容各個地方的差異,而不是限制大家書寫的自由。

翁佳驥說,這些新功能會先以擴充功能的形式處理,如果運作得好,之後修改 ODF 時再納入格式之中。這個過程除了讓社群的聲音能夠反映,還兼顧版本的穩定。

塑造一個政府、自由軟體、開放格式彼此幫助的未來


在臺灣,ODF 已由經濟部標檢局納入為「ODF-CNS15251」標準,基本上比照 ISO 的標準內容,是國家通用的文件格式。在民間的協助下,雖然購買微軟 Office 的政府單位與學校仍不在少數,但自從國發會從 2015 年起啟動了「推動 ODF-CNS15251 為政府文件標準格式」計畫、鼓勵以 LibreOffice 取代微軟方案,文件自由已從不可能,變成值得期待的未來。

在大型商業公司的跨國版圖中,臺灣是微不足道的小市場。有了 ODF 與 LibreOffice 的參與機會,我們對於文件書寫的各種需求,可以自己提出修改。LibreOffice 亞洲研討會的意義,在於亞洲社群實際使用起源於歐洲的 LibreOffice 之後,也能成為共同改進、開發新版本 LibreOffice 的一份子。

把範圍縮小到臺灣,對於急起直追的母語政策、族語公文計畫,我們同樣能善用LibreOffice 的高擴充性,把原住民族語與其他母語納入軟體的詞典之中。母語不再是被軟體公司商業利益所遺棄的犧牲者,而科技的定位,也能從邊緣化母語的罪魁禍首之一,變成積極復振母語的幫手。

國發會已經與國內廠商合作,以 LibreOffice 為基礎,開發出「國發會 ODF 文件應用工具」,不過,翁佳驥也建議:「國發會投資在軟體開發上已經是一大進步,但希望他們提出一些 feedback 給社群。而對於 ODF 標準,也希望政府參與在制定的過程之中。」只有社群絕對無法支撐整套標準,享受文件自由便利的政府有錢有力,自然應該出面協助。在國際標準的制定中發聲,也能彰顯屬於臺灣人的主體性。


此報導為 OCF Lab 與中華民國軟體自由協會(SLAT) 共同合作,將同步刊登於雙方平台。

【2019 LibreOffice 亞洲論壇報導】第一篇:不用錢的自由軟體,如何默默耕耘出商業生態系

前言:2019 年五月底,史上第一次以亞洲區國家為主的 LibreOffice 亞洲論壇在東京舉行。目前就讀台大,同時也任職於開放文化基金會擔任記者的林冠廷,受邀參加這次論壇,並就他的觀察,寫成了兩篇報導。這一篇是兩篇報導中的第一篇,探討這次 LibreOffice 亞洲論壇的主題:Business 。

2019 年 6 月 18 號,教育部與其他行政院大小機關、直轄市、縣市地方政府紛紛收到來自國發會的一封公文:「政府檔案文件流通,如為可編輯者,應採用 ODF(OpenDocument Format)文件格式⋯⋯請勿以商用編輯轉存方式產出 ODF 格式之文件⋯⋯建議採用國發會 ODF 文件應用工具或 LibreOffice 等編輯軟體開啟商用格式文件⋯⋯。」

國發會發出的公文,由教育部轉給各大專院校。


這封被科技與社會研究、自由軟體學者洪朝貴譽為「近年來看到最令人振奮的」政府公文,要求政府機關如果要寫文件,就不應該使用微軟 Office Word 等商業文書軟體,也不能再儲存大家熟悉的 doc、docx 檔案,而是要改用 LibreOffice 一類自由軟體——允許隨意下載、改進、散布的軟體,並將文件儲存為 ISO 國際標準的 ODF 檔案格式(參見第二篇)。看在多數人的眼裡,可能是令人摸不著頭緒的政策宣示,不過,此政策將影響我們未來幾十年的生活,其重要性,更好比於公斤、公尺等標準單位的制定。

從微軟到社群,近甲子的政府軟體生態圈脫胎換骨


故事要從 50 多年前開始說起。1960 年代後期,臺灣中央政府引進了第一批電腦,作為稅務資料登記的用途,臺灣電子化政府的歷程就此展開。隨著電腦負擔的功能愈來愈多,政府也不斷安裝佔據市場霸主地位的微軟產品,並以作業系統 Windows 與文書軟體 Office 為大宗。不過,毫不節制的使用,讓政府在十幾年前就因為過度採購微軟軟體成為立法院、監察院批評的對象。

立委曾在 2002 年召開記者會質疑行政體系,指出法務部帶頭綁標微軟。時任部長陳定南還說要等「其他軟體可以達到一定程度的普遍性、相容性」,法務部才「不排除採用」,暗示微軟以外選項對那時的政府而言根本不足為取。

政府文書編輯政策從早期的保守心態,到今日宣示屏棄微軟商用解決方案,證明了由社群開發的自由文書軟體,已經有能力建立出自己的「生態系」,由生態系中不同領域的公司,提供政府各種資訊服務,還能通過政府對於穩定與安全的高要求。不過,看似與商業軟體水火不容的自由軟體社群成員,為什麼還要成立自己的公司?

自由軟體生態系的形成


時間回到 5 月底,已經迎接炎熱陽光的東京,齊聚了自由文書軟體LibreOffice 社群的成員,參加 LibreOffice 首次以亞洲為主題的研討會,討論原產於歐洲的 LibreOffice,如何在文化、政策大不相同的亞洲發展。

來自臺灣的翁佳驥也在現場。他是主導 LibreOffice 開發的文件基金會(The Document Foundation)董事會中唯一亞洲成員,在臺灣社群著力很深。翁佳驥也是臺灣的軟體自由協會 2001 年創會會員之一,起初他單純以開放格式推廣者的身分,遊說政府考慮自由軟體,但長期下來,他發現這樣還不夠:「商業跟政治要互推,目前 LibreOffice 與 ODF 在臺灣是慢慢走向這樣子,政策先跑,現在走向商業模式。」

翁佳驥幾年前自己開業,提供公部門導入自由文書軟體的研習服務。透過社群的人脈與長久累積的信任,翁佳驥的團隊陸續進入國發會、宜蘭縣政府,還有大小行政機關講課。與翁佳驥共事的講師跟社群的淵源多半同樣深厚,在傳授 LibreOffice 使用技巧的同時,也會向政府機關分享自由軟體議題,讓課程不單是軟體教學。

自由軟體的生態系之所以完整,也仰賴其他領域的整合。住在千葉的日本社群成員甲府方重信,購入老舊電腦後,安裝效能高、成本低的自由軟體,並重新販賣整修品給消費者。因為二手電腦的消費者通常缺乏一定的電腦知識,如果買來就已經可以使用,使用者免去了下載、安裝手續的高門檻,自然可以吸引更多用戶嘗試 LibreOffice。

日本的甲府方  重信,收購二手電腦,並安裝
自由軟體系統販售。

除了教學研習、硬體配套之外,軟體開發在生態圈中當然不可或缺。文件基金會共同創辦人 Italo Vignoli 就明確指出:「我們的主要資產是開發者。」因為人人皆可參與,所以 LibreOffice 擁有上千名開發者。但過半數的開發貢獻,還是由 Collabora、RedHat、CIB 等公司的員工做出。這些公司藉著開發,一方面能回饋社群,一方面也透過替客戶加速所需功能的開發,或是製作客製化版本的 LibreOffice 而獲利。

臺灣的晟鑫科技,則是中文世界中少數以開發 LibreOffice 為主要業務的公司。國發會提供給政府、大眾使用的「國發會 ODF 文件應用工具」,就是晟鑫科技在 LibreOffice 的基礎上,針對臺灣需求客製化做出的軟體版本。任職於臺灣中油的黃文科,為了解決公司的軟體成本、文件保存與ODF 需求,也協助公司導入了晟鑫科技為國發會客製化的 LibreOffice 版本。

有別於微軟公司的生態系,負責授權經銷、外部功能擴充的公司林立,因為自由軟體允許第三方公司貢獻程式碼,甚至發表自己的客製化版本,使得社群成員得以參與最核心、含金量高的軟體開發。同時,教育訓練、二手硬體的需求蓬勃,也鼓勵在不同領域專精的社群參與者一起加入生態系,除了分一杯羹,也回頭回饋社群。

忠於社群的商業公司


與一般商業軟體公司不同的是,自由軟體的相關企業,在獲利的同時,仍然不斷思考自己身為社群成員的責任。賺錢是一回事,但社群才是公司存在的最初目的,兩者必須相互合作。

此次的 LibreOffice 亞洲研討會辦在日本,就是在這個思考下,翁佳驥一手促成的成果。「地點第一次挑日本,因為我覺得他們的社群運作得很好,可是覺得他們可以往商業的方向移動。我常常在日本社群聽到這個聲音,他們覺得推動 ODF 很困難,但在日本不是沒有什麼希望,我會傾向協助他們做 business。」經營自由軟體公司帶給翁佳驥的,不只是能在社群中無後顧之憂地貢獻的能力,還可以透過既有經驗為社群其他成員尋找商業機會,並傳承營運心法,鞏固在地的自由軟體生態系。

雖然企業看起來比較強大,LibreOffice 生態系內的公司可以靠著收入為社群帶來貢獻,但公司與社群並非呈現單向協助的關係,軟體的核心開發就是一例。幾年前 LibreOffice 的前身 OpenOffice.org 社群的開發主導權,落在軟體巨擘甲骨文公司手上,但甲骨文與社群關係不佳,成員隨後出走,成立了 LibreOffice 與背後的文件基金會。翁佳驥就說:「組織維持在基金會,是因為經歷過跟甲骨文的事情,所以很重視這個單位的獨立性。」

Italo Vignoli 則這樣形容先前與現今的開發文化差異:「我們進行了典範轉移。在 OpenOffice.org,公司保護專案的方式,有如下雨時,你躲在雨傘下就不會碰到水,但你人在傘外的話,你就會淋濕;現在我們把傘翻轉過來,變成「攪拌碗」的概念,⋯⋯我們跳進碗裡,每個人都駛向同一個方向。」

社群的獨立性不只展現在組織形式上,因為雖然開發工作主要由商業公司進行,但軟體策劃的藍圖,與大小開發會議,仍然由社群運作的文件基金會主導。同時,文件基金會也規定,董事會與成員委員會的組成,來自單一公司或組織的成員各不得超過三分之一。靠著嚴謹的管理,社群與公司才能為彼此找到合適的平衡點。

透過認證,理念與商業也能找到合作空間


在 LibreOffice 亞洲研討會的最後,文件基金會的 LibreOffice 認證委員會,舉辦了與幾名臺、日社群成員的公開面談,只要面談通過委員會的審核,這幾名成員就是「認證專業訓練者」,能以專業頭銜在外教授 LibreOffice 的技巧;或是成為「認證導入專家」,協助組織導入軟體的規劃、溝通,與問題解決。

對於基金會而言,課堂是少數能與一般民眾深入溝通的機會,「認證導入專家」與「認證訓練專家」成為了推廣理念與發展商業的重要途徑,「找認證委員會過來是希望談 business,希望看可以 run 出什麼,training 的時候可以注意什麼事情」,幾年前就已成為「認證導入專家」與「認證訓練專家」的翁佳驥說。

來自臺灣的孫賜萍,在本次面談中獲得認證委員會成員一致決議,順利成為「認證導入專家」與「認證訓練專家」。在臺灣社群被暱稱為自由軟體「教宗」的他,曾經任職於教育部自由軟體數位資源推廣中心。現在他在翁佳驥的公司擔任講師,繼續協助公部門推動自由軟體文書系統;得到認證後,身為當家臺柱的孫賜萍,專業能力獲得權威背書,不但為自己錦上添花,也可以為公司帶來更多商業機會,以及推廣自由軟體理念的空間。

明年 LibreOffice 即將屆滿十年,當時在大型商業公司的陰影下,文件基金會在風雨飄搖之中成立。成立基金會的歐洲社群成員,可能沒有料到, LibreOffice 的商業生態圈可以在短短幾年中,以理念和獲利並重的姿態蓬勃發展,甚至將種子飄洋過海,在遙遠的亞洲落地生根。



此報導為 OCF Lab 與中華民國軟體自由協會(SLAT) 共同合作,將同步刊登於雙方平台。

2017年7月8日 星期六

數位生活、作品、教育、和自由軟體

我們現在是數位時代了吧,人手一機的,但未來的人們可能會笑我們還不夠數位卻自稱數位時代。

數位時代很大一部分都是依靠軟體,然而軟體依據授權模式分成兩種,一種是你可以自由使用、研究和修改、散布、回饋的(詳情請見自由軟體基金會《自由軟體是什麼?》);另一種是反正都不行,有白紙黑字寫在授權書上才可以,並且附帶各種限制;前者叫作「自由軟體」,後者稱為「專有軟體」。

好吧,數位時代的作品,不管是文件好了、藝術創作好了,反正只要是內容,只要是以數位形式存在,就必得透過數位工具來製作、修改、讀取,一旦工具被專有軟體壟斷,這個作品的取用就有了門檻,整體相關衍生出的文化就產生了屏障。

怎麼說?專有軟體的一大特色就是,軟體被廠商控制,他們想開價多少、想要怎樣收費都取決於其策略,既然你的資產都套牢在他們的產品手上,你有說不的權力嗎?你說我們可以來反壟斷,但今天如果一個國家政府的資產全都掌握在這間公司手上,那這些金權之間的糾葛、國際之間的角力難分明,將無法讓人確信真有跳脫牢籠的一絲光明。

再來提提教育,當我們國家的教育建立在專有軟體之上,無疑是幫這些廠商訓練未來潛在客戶,即使如此義無反顧幫忙、長久而持續地培養將來廠商可以直接收割的種子,還是要繳交軟體的授權費用給廠商。何況,學校所教的軟體,如果學生因為經濟問題無法使用,難道灌輸他們盜版?(註:許多院校在教授專有軟體時,都有私傳謎樣光碟片的風氣,今日社會對數位產品的法律觀念可見一斑。)別異想天開說可以讓學生自由去學校教室練習了,誰來開教室,薪水誰來付,誰來保證學生與硬體財產安全?更別提這些無法購買專有軟體的弱勢學生,真有時間、精力能待在學校教室了,多半不是打工,就是要幫忙家裡。於是,從學校選擇的軟體開始,就初步劃分了階級,建立在專有軟體之上的教育,並沒有機會平等可言。當我們無法保證學生真有心力學習,至少我們必須保證學生若願意學習、也俱備硬體時,所有人都能享受到一樣的資源,沒有任何進入門檻。學生畢業後想用怎樣的軟體,憑個人選擇、公司考量、自我能力而定,但起碼教育階段中不應存在因軟體授權而起的差異。

Tree by  Martin Svedén, licensed under CC-by 2.0

唯有自由軟體是解脫之道,人人都能自由取用。

你可能說,既然自由軟體可以自由散布,任何人都可以隨意取得,那麼誰來維護自由軟體?誰來支付自由軟體開發者的薪水?沒有人要開發自由軟體的話,那麼自由軟體應該很難用吧!

不,世上早有許多公司和基金會投入自由軟體開發,例如 Android 手機中採用的作業系統內部核心 ─ Linux,也是自由軟體,但有超過九成以上的貢獻都來自商業公司的僱員。LibreOffice 這套自由的辦公軟體,除了志工協助之外,也有專業的開發公司如 Collabora、Red Hat…等有僱用員工開發、改善。

所以我們知道,自由軟體的開發跟專有軟體沒有太大差異,除了志願參與的熱情朋友之外,寫軟體還是一樣靠職業開發者處理。軟體開發是專業的事,我們在使用軟體上總會遇到問題,想要解決問題?除了有能力能自己動手之外,沒有能力也可僱用專業程式設計師去開發、改善。就好比家裡水電有問題,當我們自己無法處理時,總必須請專人來修理;當遇到法律問題,我們若自己無法處理,總必須請律師諮詢。

這世上可沒有白吃的午餐,如果以為採用自由軟體代表免費,可就大錯特錯,畢竟即使自己真有能力可以自行開發、修改、維護自由軟體好了,以機會成本的觀念看來,這些都依然是自己必須吸收的成本。免費取得,但凡事都得親力親為自己來,並不真正「免費」。至於學校採用自由軟體的好處是:如果願意投入資金,代表投入的資金將回饋到全體社會上,而非特定廠商;若願意培養學生,代表未來的人力資源都圍繞著自由軟體,也就會有更多人使用軟體、軟體問題有更高機率被改善、也將創造出更多自由開放的文化資產。教育者應該要知悉到自己一時所選的軟體,對於未來社會整體文化將產生的持續效果。

程式教育正在興起,試想未來人人都有程式設計基礎,只要有心,誰都能從自由軟體所開放的源始碼中學習、和世界各地參與該自由軟體專案的朋友們溝通、合作,無疑是很好的動手實作教材。除了自己可以動手改善外,不會寫程式的人若有需求,也都可以聘請專業的程式設計師,將這個自由軟體修改成符合自己期待的模樣。一旦程式改善了,只要發布出去就能造福更多受到相同問題困擾的人,人們不只滿足自己利益,同時也能讓整個社會全體一同得到利益,自利且利他。以任何方式貢獻自由軟體的朋友,不管是交流推廣、心得分享、協助翻譯、捐款贊助、除錯開發…等,其實同時都在幫助全世界的人。

我相信人類社會之所以有今天,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之上,人類將知識、技術、文化,一代接一代傳承下去,再發揚光大;我認為傳承之間不應存在門檻,知識、技術、文化不應私藏成為獨家,所有資源皆應平等自由取用,再任接受者天性自由發展,成就新的知識、技術、文化。

自由軟體,是我堅信的未來。

作者:曾政嘉 (Cheng-Chia Tseng)。目前是中華民國軟體自由協會常務理事,此外亦長期參與多項自由軟體專案,為 Fedora 大使、Ubuntu Member、The Document Foundation Member、和 GNOME Foundation Member。 

自由軟體的本質

自由軟體的存在,建立在四大自由之上。
  • 零:自由執行程式,無論任何目的。
  • 壹:自由研究該程式如何運作,並依照想法修改以符合自身所需。(能存取源始碼是這項自由的先決條件)
  • 貳:自由再次散布程式副本,幫助親朋好友街坊鄰居。
  • 參:自由將修改後版本散布給他人,如此一來就有機會讓改善惠及社群整體。(能存取源始碼是這項自由的先決條件)
於是,自由軟體就不再是個人專屬的,它更是全民共有的。

BabyGnuTux-Big,作者 Nicolas Rougier,源始檔在此

漢文中所謂軟體,泛指一切智慧、思想的資源,與硬體相對。而硬體泛指一切建設的實質設施。

基本上我們可以這麼想,電腦世界中的軟體是程式碼,是種具有實用性質的數學式,在互相組合交織之後得以完成某些事務的智慧思想過程,人們將之寫下並交付給電腦運行。就像數學一樣,軟體需要相當進階的專業知識才能夠正確地調整、改善和使用,這就是為什麼有許多人會僱用程式設計師來更新軟體與改良。

自由軟體的特性,就是個人和群體都能自由運用這些以數學式形式存在的事務處理思維過程。也因為自由軟體這樣的特性,造就個人與群體之間的連結與互動,形成了「社群」。

歷史

就歷史而言,起源自理查・史托曼 (Richard Stallman) 的重大自由軟體專案 — GNU 專案。其創立本身旨在完成理查・史托曼的個人理想,打造出完全是自由軟體的 Unix 風作業系統,一套不同但類似(且相容)於當時主流之專有 Unix 的作業系統,他將這套作業系統稱為 GNU,意思代表 GNU's Not Unix。於是世界各地認同這個理念的人們就這麼聯合起來,成為社群,互助合作共同打造 GNU 作業系統。

在1991年時,GNU 將近完成,只欠 Unix 風作業系統中最內部用來分配機器資源、並和硬體對話的程式,也就是「核心」,英文稱為 kernel。剛好林納思・托瓦茲 (Linus Torvalds) 所開發的 Linux 核心可以補完欠缺之處,許多人開始將 GNU 和 Linux 結合一起,打包成「GNU/Linux」作業系統,自此為自由軟體運動的濫觴。

不過林納思・托瓦茲為何要開發 Linux 核心呢?他本人說是「Just for fun.」純屬樂趣為之。但正因為自由軟體兼屬個人與集體的特性,他這個人樂趣之產物,向外接觸到他人之後,他人若覺方便好用可將之改善,再散布給另外他人(包括回饋給原作者林納思・托瓦茲), 於是又造就了個人與群體之間的連結互動。

後續林納思・托瓦茲在開發 Linux 的過程中,需要和他人合作,創造出 git 版本控制系統。這是種分散式架構,任何人都可以有 Linux 源始程式碼的儲存庫,方便他人在自己的機器上修改程式碼,也方便回饋到原作者的儲存庫中。人們依據自身需求可以如河流般分支出自己的旁支,抑可以再合併回元初的主道,反映了自由軟體的內在本質。

自由軟體的本質

在自由軟體的世界中,人們和程式碼相同,都會聚在一起、成型、扭曲、纏繞,有時又還原、斷裂,再次連接。這就是自由軟體的本質。這項基本性質,其實反映出許多人類文化的思想,亦可以說這些文化底蘊正是自由軟體根源的本質。

以東方的佛教思想體系來看,自由軟體正是「自利利他」的體現。以這種觀點來看自由軟體世界中的自利,如理查・史托曼想要打造「GNU 作業系統」的理想、林納思・托瓦茲「Just for fun」的個人樂趣,而依據自由軟體的本質,無論何時都將利他。深層點我們可以看到這些想法背後皆是由其他所有事物構成,亦即包含整個宇宙,是我、和無我的概念。亦是荒川弘所著之《鋼の錬金術師》中一再提及之「一為全、全為一」的道理。甚者,源自南非復興的 Ubuntu 精神意涵:「I am what I am because of who we all are. 」亦復如此。

以西方的思想來看,自由軟體亦是「自由・平等・友愛 」的體現。在自由軟體的世界中,人人皆有可以使用、研究改善、散布程式(無論有無修改)的自由,所以人人皆平等,沒有軟體被誰專有的情事,而自由軟體所構築的社群,正對應兄弟關係或類兄弟關係的社群價值之友愛 (Fraternité)

在日本動畫家和電影導演新海誠作品《君の名は。》所講述的「むすび」(結び)神道思想中,萬物皆有靈,無論是連接繩線、連接人與人、時間的流動都是むすび,所有事物的推移全都是神明的力量。人們做的結繩是神的作品,亦是時間流動的體現:聚在一起、成型、扭曲、纏繞,有時又還原、斷裂,再次連接。而這樣的描述正好和前述自由軟體世界的運作不謀而合,人們和程式碼都是如此結合成社群。

自由軟體的本質,就是如此反映出人類文化的思想底蘊。每當我們在使用、貢獻、推廣自由軟體之時,其實就已在其中了;瞭解至此,我們也就不意外為何世界上會有這些人,在各地個人卻又集體地發展自由軟體了。

深入閱讀


作者:曾政嘉 (Cheng-Chia Tseng)。目前是中華民國軟體自由協會常務理事,此外亦長期參與多項自由軟體專案,為 Fedora 大使、Ubuntu Member、The Document Foundation Member、和 GNOME Foundation Member。

2016年9月7日 星期三

【文件基金會新聞稿】LibreOffice 5.2.1 在 LibreOffice 年度研討會上宣布發行

2016年9月7日,捷克布爾諾報導 – 文件基金會(The Document Foundation)在今年的 LibreOffice Conference(LibreOffice 年度研討會,下簡稱大會)的開幕式中發布了 5.2.1 版,這是 5.2 系列中的第一個小更新版本。

每年舉辦的大會是 LibreOffice 專案非常活躍的證明之一,在為期三天的議程中,將有超過 60 場議程,涵蓋開發、QA、在地化、ODF 相關、行銷、社群發展、和文件說明… 等議題。另外,其中有段以捷克語專門講大規模 LibreOffice 佈署的商業議程時間,以及開放源碼商業聯盟(Open Source Business Alliance,OSBA)的會議。

關於大會的詳情,包括議程與附屬活動,如傳統的「黑客之夜」(hacknight) ─ 開發者們聚在一起,吃吃喝喝並動手改進軟體 ─ 等大會資訊,都可以在活動網頁 http://conference.libreoffice.org 上查看。

LibreOffice 5.2.1 的目標族群為科技愛好者、先行採用者、和進階使用者,它為八月所發佈之主要發行版提供許多修正。至於其他使用者和企業佈署環境而言,文件基金會建議使用 LibreOffice 5.1.5「安定版」,配合通過認證之專家(列表在此:http://www.libreoffice.org/get-help/professional-support/)的專業支援。

對於本次發行版之技術細節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前往此處查看變更事紀 (Change log):https://wiki.documentfoundation.org/Releases/5.2.1/RC1 (RC1 發行版的修正) 和 https://wiki.documentfoundation.org/Releases/5.2.1/RC2 (RC2 發行版的修正)。

下載 LibreOffice

LibreOffice 5.2.1 現在就能從下列網址下載: http://www.libreoffice.org/download/libreoffice-fresh/

LibreOffice 使用者、自由軟體提倡者、和社群朋友們可以前往 http://donate.libreoffice.org 捐款支持文件基金會(The Document Foundation)。

2016年8月16日 星期二

世上沒有白得的軟體,自由軟體亦如是(下)

那麼對於沒有公司或基金會支撐的小型自由軟體專案,如果以免費方式發佈又會遇到什麼狀況呢? (續)
 

貢獻者時間競逐問題

要讓一個自由軟體專案能更多人參與,就必須解決貢獻者的生活問題,他們才有時間投入貢獻。因此要讓一個自由軟體專案能在臺灣在地生根發展,也一樣必須解決貢獻者的生活問題。

常見的自由軟體專案「投入時間」惡性循環就是:作者用閒暇時間開發,以自由軟體授權發佈 => 但只用閒暇時間開發,因此程式的臭蟲問題無法迅速處理,而且自由軟體的特性讓作者幾乎無法獲得額外收入 => 一些使用者因為程式問題久久未修而失去興趣甚至口出惡言,也因為忿恨心起當然無意樂捐給作者 => 作者只能用正職養活自己再說,有閑暇時間再把自由軟體開發當副業。

圍繞在這循環中的關鍵,就在於是否能解決投入者生活上的金錢問題,一旦生活無虞,就能全心投入,臭蟲也就逐漸少了,功能也越加豐富了。這就是為何許多專業的自由軟體專案,都需要有公司、有基金會、不斷籌募資金才能長遠持續下去的主因。

隱藏在免費自由軟體背後的代價

話說,各位知道你免費取用自由軟體時換取了什麼背後的代價嗎?

就小型的專案來看,通常沒有職業員工,只有業餘志工,因此需要業餘志工貢獻者的犧牲才能成就這樣一個專案。以臺灣常見的業餘志工參與模式為例,他們可能犧牲 了假期、睡眠時間或是健康(例如腕隧道症候群)、犧牲了和家人或小孩相處的時間、犧牲了交女友或陪女友的可能性等等,只為了能讓大家可以閱讀到中文介面、 能輸入中文字、甚至去貼合臺灣人的使用習慣。

有位朋友剛好是某自由軟體專案的主要翻譯者,他的職業是老師,他曾跟我提及:「老師是個做業餘自由軟體翻譯的好職業,因為寒暑假放假剛好適逢主要桌面環境或 Linux 散布版 string freeze 階段之後,正好可以處理翻譯。」(註:string freeze 是指這項軟體開發到一個程度,打算發表新版本,於是就不再改動軟體介面上看得到的文字,讓翻譯者有時間去處理的階段,最後再統合收錄翻譯整合到軟體中。)

永續經營自由軟體專案需要資金投入

所以大家能瞭解 LibreOffice、Blender、GNOME、Fedora、Ubuntu…等大型自由軟體專案何以免費提供了嗎?正是募集資金去支應貢獻者做事情,方法主要就是透過基金會或是商業公司來得到資金挹注,用錢去獲取貢獻者的投入時間。

基金會
  • LibreOffice by The Document Foundation
  • Blender by Blender Foundation
  • GNOME by GNOME Foundation

商業公司
  • Fedora by Red Hat
  • Ubuntu by Canonical

 

改變從現在開始

若想改變臺灣普遍對自由軟體的誤解,以為自由軟體就是免費,改變的開始就是「請不要再說自由軟體免費,因為自由軟體並非免費,免費只是提供者剛好佛心來的而已」。如果希望臺灣的自由軟體貢獻環境能有實質上的長期改善,就必須有資金的出現才行。期待臺灣有越來越多的基金會或公司願意投入這一塊,來帶領臺灣的自由軟體貢獻走到全新的層面。

期許未來臺灣能有一個更好、更健全的自由軟體貢獻環境。

作者 zerng07,目前是 Fedora 大使、Ubuntu Member、The Document Foundation Member、和 GNOME Foundation Member

世上沒有白得的軟體,自由軟體亦如是(中)

這樣一來,通常自由軟體專案都怎樣收費呢?(續)

常見自由軟體收費方式

目前主流常見的自由軟體廠商或發行單位,有以下的軟體收費方式:
  • 宣佈永遠免費提供,例如 Canonical 公司發行的 Ubuntu 作業系統、The Document Foundation(文件基金會)發行的 LibreOffice 辦公套裝軟體都是如此。
  • 必須付費的訂購版(月費制、年費制、或一次買斷),例如 Red Hat 公司發行的 Red Hat Enterprise Linux (RHEL,Red Hat 企業用 Linux) 作業系統等。
  • 自由讓用家決定費用,例如 elementaryOS 組織發表的 elementaryOS 作業系統等。
  • 主要軟體免費,但模組或額外功能需要付費,例如 XMind 公司推出 XMind Free、XMind Plus、XMind Pro 三套心智圖軟體,僅 Free 免費提供,而有更多附加功能的 Plus 和 Pro 則必須付費。
  • 僅發佈軟體不提及費用,但免費放在網路上供大衆取用,目前絕大多數自由軟體專案都是採取這樣的發佈方式。

問題來了,前面有提到即使是原作者或發佈者都無法限制後續第二手、第三手的收費模式,那麼他們是如何賺錢的?畢竟第二 手以後都有可能另外以免費模式提供,或是以更低價跟他們競爭?例如 CentOS 作業系統,就是先取得 Red Hat Enterprise Linux 的源始碼,然後重新編譯出來,免費在網路上發佈供大眾使用的成品。看到這裡,你可能認為這是兩個互相排擠的兩種產品,CentOS 應該會搶走許多 RHEL 的潛在客源。

Red Hat 公司和 CentOS 結盟

或許會令你意外,在2014年的時候,Red Hat 甚至宣佈跟 CentOS 組織結盟,也協助 CentOS 建立正式的管理委員會架構來帶領 CentOS 社群。他們並非是要透過這種滲透來打擊 CentOS 社群,而是透過支薪的員工來協助 CentOS 專案處理目前該專案運作上遇到的問題,並透過合作以擴大 Red Hat 相關產品的整體生態系統。為什麼呢?Red Hat 發表的問答集中就提到,CentOS 和 RHEL 的產品定位實際上並不相同,前者為使用者和貢獻者開發、維護支援的社群專案,後者為 Red Hat 公司為其訂購者開發、維護、支援的付費產品。CentOS 的支援來自社群,所有修正都直接取自 RHEL;但 Red Hat Enterprise Linux 更可以提供教育訓練、有完整的支援架構可以修正客戶問題、也能開發新功能導入新版本中。

白話來講,對 Red Hat 而言,CentOS 吸引的是還無法付費、或本身有能力不付費的可能客戶,而非搶走有能力付費的潛在客戶。既然 CentOS 源於 RHEL,若客戶需要商業服務,勢必要尋求 Red Hat 的協助。以企業而言,為了採用的產品有商業支援可以處理產品問題,多半會付費購買商業支援;若要採用免費的社群產品,就必須自主處理可能發生的問題,那也是另一種成本。畢竟凡事都有代價,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免費就必須付出非產品標示上的代價。

免費的代價

你以為你免費獲得了某項好處,但你可能已經花費許多時間、金錢等潛在成本而不自知。免費的自由軟體只是表像,它的花費就在你可能不知道的地方。

所有專業的東西都需要專業參與,自由軟體也是。如果希望軟體的貢獻者能參與軟體的相關工作,例如開發、翻譯、修正問題等,那麼這些貢獻者就必須先不擔心生活,而人生活需要金錢,因此公司會僱用員工來開發專業軟體。以 Linux kernel 這個系統內部核心為例,2010年 Linux Foundation 統計就指出,Linux kernel 有 75% code 源始碼來自支薪僱員開發;來到 Linux 誕生二十五週年後的2016年,這個比率更上升到 92.3%。例如免費提供到你手上的自由軟體產品,不管是 Ubuntu 這套 Linux 也好、LibreOffice 這套辦公軟體也好,事實上它的背後成本是許多公司、基金會、和志願貢獻者等無數人幫你承擔的。

那麼對於沒有公司或基金會支撐的小型自由軟體專案,如果以免費方式發佈又會遇到什麼狀況呢? (待續…)

作者 zerng07,目前是 Fedora 大使、Ubuntu Member、The Document Foundation Member、和 GNOME Foundation Member

世上沒有白得的軟體,自由軟體亦如是(上)

 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

有句俗諺這樣說:「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說明白點就是凡事都有代價的,東西不會憑空出現。即使你真的哪天得到一頓免費的午餐,事實上你或其他人可能已經為這頓午餐付出你所不知道或忽略掉的代價。

自由軟體目前流行的其中一個原因是因為「可以免費取得」,但最常被拿來反駁自由軟體背後成本高的論點亦是「免費的最貴」。

四大自由

首先,我們必須先澄清一下。「自由軟體」一詞並非指價格免費,而是強調使用者有四大自由,
  • 自由之零:自由使用、
  • 自由之一:自由研究與改寫、
  • 自由之二:自由散佈、
  • 自由之三:自由改善並釋出成果。
在實務上,即使是把軟體轉手給其他人的動作都需要成本,因此在軟體散佈出去的過程中,散佈人都可以向受用人收取費用。

自由軟體可以販賣

回到最早先 Richard Matthew Stallman (RMS) 開始提倡自由軟體概念的洪荒時代,他就是以販售 Emacs 這套編輯器賺錢生活的。此外,如 GPLv3 這項自由軟體基金會(FSF)所定的授權條款中的〈Preamble〉(前言)一節就明講到, 

When we speak of free software, we are referring to freedom, not price. Our General Public Licenses are designed to make sure that you have the freedom to distribute copies of free software (and charge for them if you wish), that you receive source code or can get it if you want it, that you can change the software or use pieces of it in new free programs, and that you know you can do these things.

概略翻譯供參考:「當我們提及自由軟體時,我們講的是自由,而不是價格。我們的 GPL 通用公眾授權主要目的是希望您可以自由地將自由軟體散佈出去(而且如果你想要的話可以收費);自由軟體是提供你源始碼,或是說你想要源始碼就提供給你;自由軟體也是你可以修改這個軟體,或是把其中一部分放到新的自由軟體之中;而且你知道你有權做上述這些事情。」

不管是以免費或收費方式散佈該軟體給收受者,散佈者都必須給予收受者授權條款中明訂的所有自由。所以自由軟體講的是軟體的授權模式賦予使用者自由,無關免費與否,並不阻止任何人透過自由軟體賺錢。若你遇到免費提供的自由軟體,那只是剛好提供者佛心來的而已。

正是因為自由軟體可以給任何人自由散佈出去再給其他人使用,沒有限定軟體散佈的方式或費用,即使是軟體原作者或原發佈者也無法限制第二手、第三手…等,他們在散佈這項軟體時是不是也收取同樣費用。他們可能收取更高、更低的費用,或甚至願意無償免費提供都有可能。

這樣一來,通常自由軟體專案都怎樣收費呢?(待續…)

作者 zerng07,目前是 Fedora 大使、Ubuntu Member、The Document Foundation Member、和 GNOME Foundation Member

2016年6月9日 星期四

自由軟體:不只是軟體,更是編織人心的故事

朋友們,或許你們曾經讀過《Ubuntu 的意義》,那今天我們來更進一步談談自由軟體。

上一篇文章中,我提到自由軟體從開發到產出成品,都需要社群的參與,這點我相信大家多少已能理解。而一個自由軟體專案的運行,須要三個要件:人.心.結。

他們這群人有著各自的興趣專業,彼此協調、分工,參考規劃的時間表一同努力做出成品。人們使用這些軟體,人們在生活中、網路上討論、分享軟體的使用經驗,而分享又幫助了其他使用者,開發者甚至從中再去改善軟體。這樣共創共享、互助合作的人文氣氛,就是自由軟體。以下分別舉 Blender、Fedora、LibreOffice 等專案來向各位說明。

《人 People》

只要你願意試著接觸、參與自由軟體專案,你會發現其實每個自由軟體的背後,都是一群人。不管是使用者、推廣者、試驗者、開發者… 等,都因為這個軟體而產生了連結。

Blender

問:「請問這個叫『Blender』的怪東西究竟是什麼?」
Blender 基金會主席 Ton Roosendaal 答:「Blender 是在講一群人。」

Q: What is this strange "Blender" thing about?
A: Blender is about people. Ton Roosendaal, Chairman of Blender Foundation

Fedora

問:「請問什麼是 Fedora 專案?」
答:「Fedora 專案是全世界自由軟體社群成員間的互助合作。Fedora 專案孕育許多開源軟體社群,並打造出一個名為『Fedora』的 Linux 散佈版本。」

Q: What is the Fedora Project?
A: The Fedora Project is a partnership of Free software community members from around the globe. The Fedora Project builds open source software communities and produces a Linux distribution called "Fedora."

LibreOffice

口號:Fantastic People
「LibreOffice 不只是軟體。它更是人群、文化、創造、分享、與合作。」

LibreOffice is about more than software. It's about people, culture, creation, sharing and collaboration.

《心 Mind》

這群人為何會因此聚在一起?他們參與的動力為何?因為他們有著共同的「目標」、「理想」、「信念」、或是稱之為「夢想」的東西,我想總稱為「心」或許更為合適。

Blender Foundation

提供獨立藝術家和小型團隊完整、自由且開源的 3D 創作一條龍流程。
Provide individual artists and small teams with a complete, free and open source 3D creation pipeline.

Fedora

我們提供專有軟體與內容的自由版替代品,使 Fedora 完全自由,並且讓每個人都能再度將它散布給其他人。
We provide free alternatives to proprietary code and content to make Fedora completely free and redistributable for everyone. 

The Document Foundation

弭平數位落差,讓每個人都可免費使用辦公軟體,使其得以21世紀的完全公民身份參與社會。
To eliminate the digital divide in society by giving everyone access to office productivity tools free of charge to enable them to participate as full citizens in the 21st century

《結 Connection》

這群相同理念的人又如何聚在一塊?可能是專案開發、論壇討論、知識分享、社群聚會… 等。自由軟體不單單只是軟體而已,它也是一群人堅持的理念與生活方式,更是一群有心人聚在一起把夢想編織出來的交互連結過程:聚在一起成型,扭轉、纏繞,時而返回原路、或者斷裂,接著又再聯繫一塊,這就是所謂的「結」。

下次當有朋友問起「什麼是自由軟體?」時,你可以笑著跟他說「自由軟體講的是編織人心的故事」。 

作者 zerng07,目前是 Fedora 大使、The Document Foundation 會員、Blender 翻譯者

2016年4月17日 星期日

臺灣自由軟體在地化現況

自由軟體在地化向來是一個必須有人做,但又卻僅寥寥數人願意動手的工作,很多剛入門的自由軟體使用者可能都會有類似的疑惑:「為什麼這個軟體只有英文版?」或是「這個軟體的介面好像翻譯得不太完整/用語不對?」是的,這長期以來一直都是臺灣在推動自由軟體的其中一個相當大的阻礙,雖然我進入自由軟體界也僅約不到三年的時間,但這問題一直都存在著。

因為是社群,所以人力通常會相當地分散,甚或有些軟體的在地化可能是沒有人願意做的,即便人力許可,卻又因為翻譯平臺(包含但不限於 Transifex、Crowdin、Weblate、Pootle)太過分散而無力回天,幸而先前 Tryneeds 的專案搬移至 Crowdin 上,並且(似乎?)加入了更多的軟體讓社群翻譯,改善了少部份自由軟體不易進入上游貢獻翻譯的問題,但仍有許多好用的軟體的翻譯孤單地被丟在角落,或是變成一人維護的專案。

而且,自由軟體在地化在臺灣經常是一件吃力不討好的工作,有時自己耗費了許多心力與時間,卻又沒有實質上的回饋,我們是志願者,但並不是機器人,也需要休息,也需要人們的回饋,就算是一句「謝謝你」也好,只要是發自心底的,我們就很高興了。

再來,或許有人會說:「我能力不足,不會操作這些東西」,那就去學吧,就算是協助看看翻譯有沒有錯誤,只要是我們會的,都會很樂意教出去的!

這篇文章不長,但希望看到的人能夠支持臺灣的自由軟體在地化,不論是出錢出力都好。

本文作者為 Jeff Huang,目前為 l10n-tw 成員之一,正努力申請成為 The Document Foundation 的成員。

2016年4月16日 星期六

Ubuntu 的意義

在 Linux 世界中,目前 (2016年) 最廣為人知、最多人討論、最具人氣的 Linux 散佈版本就是 Ubuntu 了;運用的領域不只有個人桌面應用、開發用工作站、企業伺服器等,近期更轉戰行動裝置與物聯網,越來越受到大眾關注。你或許可能聽過、看過、或甚至親手操作過 Ubuntu。但是你真的了解什麼是 Ubuntu 嗎?

Ubuntu 一詞源自南非祖魯語,是一種群體的概念,因為大家屬於同個整體,所以幫助他人會讓族群整體更繁盛;若他人若受到損害會讓整體衰敗,所以互助共享不求回報。以臺灣說法來講,即是「共創共享、共生共榮」。

因此一位具有有 Ubuntu 精神的人,對待他人有著開放的心、熱誠的情,也不會因為別人的好而覺得受到威脅;因為他們了解 Ubuntu 的群體概念而有著適度的自信。也因為這樣的基礎,所以 ubuntu 還衍生出「以仁待人 (Humanity to others)」、「我之所以是我,是因為我們是我們 (I am what I am because of who we all are)」等解釋。

而 Ubuntu 作業系統就是希望將這樣的精神帶至軟體世界,相互分享,彼此貢獻,進而提昇後再釋出給大家使用,大家就能得到更好更棒的作業系統。

以臺灣來說,人們對於「自由軟體」與自由軟體「社群」的概念薄弱,通常就算知道「自由軟體」也僅只於「可以自由取得、自由使用」這個面向而已。因此比起網路上搜尋就能得到的破解軟體,自由軟體較不被重視。

實際上,自由軟體強調的是「自由使用」、「自由研究並改寫」、「自由改善並釋出成果讓他人可自由取用」。

這些知道自由軟體與破解軟體,但還是選擇破解軟體的人,通常有一種奇特的心態:既然透過網路一樣可以取得破解軟體,那麼我何必勉強自己改用自由軟體?黑貓白貓,只要能幫我抓到老鼠的就是好貓,就算那隻貓是透過「非一般」管道獲得的。

當然,也有些人了解自由軟體可以替代自己平常使用的專有軟體,因此選擇改用、或併用自由軟體。近幾年來,自由軟體逐漸發聲,像是 Firefox、LibreOffice 等,而 Ubuntu 作業系統也隨著曝光率的上升,逐漸在臺灣電腦玩家間打出知名度。

但是,每位使用到 Ubuntu 作業系統的人真的有感受到它身為「給全人類使用的 Linux」、「永遠免費使用」背後的 Ubuntu 意涵嗎?我想很少。(註:不過這幾年來 Ubuntu 已不再用 Linux for human beings 為口號了)

舉例來說,Ubuntu 作業系統的開發也是要成本的,但是為什麼它可以免費提供給您?因為除了 Canonical 這間公司在背後支撐外,因為剩下的合作開發主要仰賴自由軟體社群本身

那什麼是自由軟體社群?他們是與這個軟體相關的每個人,包含該軟體的開發者、測試者、翻譯者、回報者、使用者、推廣者等等,隨著與該軟體相關的人對於該軟體扮演什麼角色而有所不同,但這些人幾乎都同時具備該軟體的「使用者」角色。總的來說,Ubuntu 作業系統的開發,除了該公司員工外,還有與該作業系統相關連的「使用者」。

舉例而言,Ubuntu 新版即將釋出,該公司的員工主導或協助改進了某軟體,於是某軟體的使用界面上有了新的英文字句,但該公司並沒有僱用各語言的翻譯者,那麼對於英語外的使用者來說該如何是好?唯一的答案:各語言的使用者需要自己參與

之前曾有過一次例子,Ubuntu 的新版出了,正體中文界面上出現一些香港用語,當然有些使用者不習慣,上 Ubuntu-tw 論壇反應,部分的回文批評中國市場大,臺灣市場不被重視 (註:誤以為語言支援是由該開發公司提供);有的回文表示臺灣區應當自強製作自己的語言包版本 (註:誤以為臺灣人無法親自參與軟體專案本身)。我想對於臺灣使用者較多的正體中文界面出現香港用語一事,它背後代表很多事情。

首先,這些回應都顯示出使用者普遍對於自由軟體社群的不熟稔,甚至對於 Ubuntu 開發程序的不明白,才會誤會這些界面翻譯是官方掌控,甚至認為臺灣不被重視的謬論。事實上這些翻譯,完全是需要「正體中文使用者」動手貢獻的。

再來,香港用語為何會被採用,並且經過 Ubuntu 的 Alpha、Beta、RC 等預覽版後,直到正式推出才有人發現?第一、香港翻譯者比臺灣翻譯者積極翻譯正體中文界面,第二、翻譯者提交的翻譯直接通過,無人審核,第三、社群使用者中幾乎沒有人協助預覽版測試,或是測試人數不足以多到發現該用語。

這三點都顯示出臺灣社群目前對於軟體專案的平均參與度、對專案運作流程的瞭解程度仍不夠高,真正參與軟體專案的人還只是少數;而這些參與者因為自己的時間有限、能力有限,無暇顧及自己參與領域外的事情。每次新版軟體或系統一推出,最忙碌的就是這些少數參與者,翻譯界面、測試軟體、回報臭蟲、修正錯誤等;一旦這些人無法參與,或許這些層面就沒有什麼機會得到關注了。

原因呢?為什麼社群中參與自由軟體專案的人這麼少?我個人推測有幾點:

一、自由軟體開發這種「你我來出一份力,軟體獲得改善,新軟體又能讓我們受惠」的概念不普遍,而這也就是前面提到 Ubuntu 概念的一部分。

二、新軟體釋出前,關心軟體開發的人比較少。大多數人都認為測試版不穩定所以不要用,也因此測試者少、回報者少。

三、 回饋、貢獻軟體專案的知識門檻比較高。由於這種國際的軟體專案溝通皆採用英文,這先刷掉一堆人,再來各種領域也有各自的門檻。舉例來說,翻譯方面需要了解 一些通則、格式、軟體操作;臭蟲回報需要會用英文一步一步描述問題如何發生,需要吸引開發者注意,還需要與開發者討論;除蟲需要會程式開發,會打修補檔, 還會各種版本控制系統;參與專案開發甚至還需要完整了解整個程式的架構,會各種專案需要的對應能力等。

在讓一的觀念變得更普遍,二的情況有所改善,三的門檻有所降低之後,我想整個臺灣的自由軟體社群參與才會提高。

改善之前,各個需要使用者參與的領域依然在,但目前有在參與的人有限,因此若想越完整涵蓋各個領域,目前有在參與的人就需要做更多層面的事,幫忙更多;而只要這些人一忙碌、有事耽擱無法參與,這些他之前覆蓋的層面將瞬間消失,問題就會因此慢慢浮現。

我想,自由軟體的推廣不只在於軟體的使用而已,軟體的參與與其精神更是我們需要著墨的地方

作者為 zerng07,目前是 Ubuntu Member 和 Ubutnu 正體中文翻譯團隊管理員

2016年4月5日 星期二

自由軟體常見問答集 FAQ

問:什麼是自由軟體?
答:自由軟體與一般市面常見的封閉軟體(或稱專有軟體)不同,它的授權條款保證使用者四項基本自由
  1. 不論任何目的,皆可自由使用
  2. 自由研究程式如何運作,並且自由改寫 (能夠取得源碼是這項自由的前提)
  3. 可以自由地將它再散布出去,所以你可以幫助你的親朋好友
  4. 自由改善並釋出成果,讓他人可自由取用,這樣整個社群就能受益於你所作的修改
參見:《充滿烏托邦理想的四大自由自由》,作者葛冬梅

問:什麼是源碼(或稱源始碼、源代碼、程式碼)?
答:程式的原始狀態其實是源碼,一種用程式語言撰寫的檔案,透過編譯器或直譯器等工具可以將它轉為機器可以執行的二進位檔。一般我們常用的軟體都屬於後者,也就是二進位檔。這兩者的關係,就像是文書處理軟體的電子檔與印刷出來的文件;前者我們 可以透過電腦編輯,後者我們無法編輯,但是可以在生活中使用。

問:自由軟體與免費軟體哪裡不同?
答: 自由軟體主要指具備四大自由的軟體授權方式,免費只是其中一項「可以自由地將它再散布出去」的附帶效果,不一定會發生,端視散佈給你的人而定。免費軟體強調使用免費,但它一般採用只准許你個人使用,而且也不准許你研究程式如何運作,也不能改寫,更不用提將它散布出去給別人了 (註:有的授權方式可能會例外准許),有的甚至屏除商業使用的專有授權。

自由軟體和開源軟體哪裡不同?
答:自由軟體強調四項自由的保障,開放源碼是必要手段;而開源軟體則強調源碼的開放性。開源軟體需要符合下列十點:
  1. 自由再散布
  2. 軟體應附有源碼
  3. 允許修改軟體和衍生軟體
  4. 源碼的完整性
  5. 不得歧視任何人或團體
  6. 不得歧視任何專業工作領域
  7. 授權條款的散布
  8. 授權條款不得具體針對一項軟體產品
  9. 授權條款的規定不得影響其他軟體
  10. 授權條款非基於特定之技術或平台
參見:《開放原始碼的十項定義》,作者葛冬梅

為什麼大多數可見的自由軟體都是免費的?
答:因為自由軟體其中一個自由保障大家可以自由地將它再散布出去,就算軟體最開始的開發者要收費(通常是收取合理的散布費用與成本費用),付費取得軟體的人還是可以將它放在網路上供大家下載且仍然符合授權規範,這樣可以讓軟體更自由流通。

當然,也有一些基於自由軟體的產品是需要收費的,舉例來說 Red Hat Enterprise Linux 這套企業用 Linux 作業系統就是,雖然該公司沒有發布二進位檔給大家直接使用,但該公司仍要依照自由軟體的第二項自由規範釋出源碼,讓其他人能研究程式如何運作。因此有一些社群朋友將這套 Linux 釋出的源碼,再編譯而成 CentOS 作業系統,大家可以自由下載。

問:哪些授權方式算是自由軟體?
答:最常見的授權方式為 GPL、LGPL、AGPL,和 Apache、BSD,以及 CPL、MPL、EPL、CCDL 等。若軟體沒有標明授權方式,通常不屬於自由軟體。

問:有什麼推薦的自由軟體?
答:很多,無法一一列舉。但有許多常見的專業自由軟體羅列如下:
辦公套裝軟體 LibreOffice:http://zh-tw.libreoffice.org
影像編輯軟體 Gimp:http://www.gimp.org
手繪軟體 Krita:https://krita.org/ 
手繪軟體 MyPaint:http://mypaint.org/
向量繪圖軟體 Inkscape:http://inkscape.org
3D  內容製作軟體 Blender:http://www.blender.org/

問:有自由的作業系統嗎?
答:有的,例如 Musix、gNewSense、Trisquel... 等,它們完全以自由軟體構成。
但礙於現實層面,不是所有一般生活中的軟體都有自由的版本,為了讓作業系統正常運作,或是提供更多實用軟體給使用者,大部分可自由下載的作業系統中,仍包含 一些可以自由再散布但不能研究或修改的軟體,通常會放在非主要的軟體庫讓大家使用,但作業系統本身主要還是以自由軟體為基礎構成,例如 UbuntuFedoraopenSUSEChakraPCBSDezgo 等。

問:網路上哪裡有自由軟體的教學或分享?
答:目前軟體教學或分享散見於各個作者的網站、部落格,或是各大論壇的討論中,較無系統性,建議可以透過 Google 搜尋引擎輸入您想了解問題的關鍵字查詢。
近來也有一些計畫或專案想統一個地方擺放教學與分享,但仍在起步中,例如:LibreOffice 正體中文文件

問:我對自由軟體的使用上有疑問,該去哪裡發問?
答:你應該找到與該自由軟體相對應的論壇,或是請益對該軟體有專精的部落客。
舉例來說,有關 Ubuntu 作業系統使用上的問題,可以前往 Ubuntu 正體中文站;對於 Fedora 作業系統有不解,可以前往 Fedora 中文論壇;對於 LibreOffice 有疑問,可以前往 OOo 補給站;對於 Blender 有疑惑,可以前往 臺灣 Blender 使用者小聚

問:有些商業公司說採用自由軟體的成本比較高,是真的嗎?
答: 不見得,依情況而異,但絕大多數的情況下不是真的。如果說你或你的公司已經採用某些商業公司的產品很久,當然在轉換至自由軟體環境時仍需要付出一些代價,代價就是需要人員重新適應新軟體,舊的資料要轉移到新環境上。尤其是你的技術、資料與人力已有相當程度依賴這些商業公司的產品時,這樣的轉換就如同重新來過。

市場上有不少公司提供自由軟體的支援服務,以及環境轉換的服務。然而這樣的代價僅只需要一次,一旦成功轉移後, 自由軟體可以讓你永續使用下去。商業公司的封閉軟體就不行了,每當支援年限一過,需要轉移到新版時,你的技術、資料與人力也都需要部份調整或全部重新來過,每次升級都是陣痛;而且除了轉移的成本外,還需要產品升級的成本。

如果你還不是很熟悉相關軟體,採取自由軟體或封閉軟體都無所謂,都是全新開始的過程。封閉軟體的好處是市面上有許多書籍可以參考,還有訓練廠商可以上課;而自由軟體的書籍因為使用風氣還沒帶開,所以參考書目較少,但是你仍可以透過網路查詢,此外你也可以參與許多論壇發問,通常會有熱心網友的志願答覆。

問:有人說自由軟體比封閉軟體安全,是真的嗎?
答:沒有絕對。

雖然自由軟體的源碼是提供給大家公開檢視的,所以開發者發布之前通常會比較謹慎撰寫,但也有開發者沒測試過就先發布的。此外,其他參與的開發者,以及有興趣的資安專家也會檢閱源碼,一發現有問題可以即刻回報開發者;然而,通常這些人都很忙碌,不見得有時間仔細檢視。當然,惡意的怪客也會檢閱源碼,找尋可以攻擊的漏洞, 所以也有可能怪客先發現問題,展開攻擊後才有其他人發現。但只要該問題被發現後,任何志願修補問題的人都能將改善問題的源碼公布出來,可以迅速對攻擊展開回應;不過反應速度還是取決於問題何時被發現,以及有沒有人有能力修補並釋出。

封閉軟體授權明文規定不准任何人反組譯軟體,所以除了開發者與合作夥伴之外都不能研究源碼,因此惡意的怪客就會利用反組譯技術取得源碼,找到漏洞並攻擊,此後的修補動作完全仰賴廠商與合作夥伴的反應速度,這途中如果有人擅自研究,並將改善的源碼公佈,這樣的動作就違反了當初軟體的授權,根據授權條款之規定可能遭受廠商提告。也有可能他們內部對於軟體品質要求相當高,因此軟體很安全也說不定,但實際情況為何猶如黑箱,因為封閉的授權條款使得外界完全無法得知真實情況。

此外,密碼學、電腦安全專家 Bruce Schneier 所著作的「祕密與謊言 (Secrets and Lies: Digital Security in a Networked World )」一書中,也揭露出封閉軟體背後的不安全性或許大於開源軟體,但實際情況卻會因為人為因素而產生變異。這本書的中文版由商周出版社出版,目前已經絕版,可以透過各大圖書館查閱(若你是嘉義高中的學生,圖書館剛好就有一本),或是購買二手書。

問:自由軟體專案背後的運作機制是怎樣的呢?
答: 一般自由軟體專案都是由自願者發起,等到軟體有一定成熟度後再將公開發行,讓大家使用。

開發時,通常需要有一些人來參與翻譯與測試,直到預定發布日期達到時,再看看軟體目前狀態是否達到釋出的標準,像是軟體的重大問題是否修正了,如果可以了就會釋出,不行的話就將時程往後推,等到那個日期再檢視一次。

釋出後,如果有什麼地方有問題,或是使用者有什麼改善方法與建議,都可以直接透過官方溝通平台表達,或甚至透過源碼的修改再將改善成果提交回官方。如果發現翻譯不完整,通常也都能透過官方提供的平台或公開檔案改善後再提交回官方。是一種需要使用者相當程度參與其中的軟體開發方式。

較大型的自由軟體專案通常有商業公司贊助或是由其發起,這些商業公司可能提供人力、財力幫忙開發軟體,並且將軟體用於自己的產品上。舉例來說,Linux  內部核心(原文 kernel,簡稱內核)的源碼有 75% 來自商業公司僱用的員工,因為 Linux 內核可以用於這些公司的產品上。這種開發方式使用者的參與程度通常比較低,因為商業公司會僱用自己的翻譯者、測試者來確保軟體的可用性,但這不代表使用者就被屏除在軟體專案之外,實際上仍然可參與其中。

問:自由軟體大多可以免費取得,那麼它們的開發成本從哪裡補足?
答:如果說這個軟體在商業上的價值較低,或是比較冷門一般人不大會使用到,那麼這些自由軟體的開發成本通常完全仰賴開發者自己,大多數是興趣與熱情讓他們犧牲自己的業餘時間來開發。

至於一般使用者常用的大型軟體,有些商業公司基於商業利益會提供資金贊助,此外這些軟體專案會希望使用者能捐款,盡量提供資金讓開發者可以不擔憂生活壓力來開發軟體。有的規模較大的甚至會成立基金會來協助軟體開發,像是 GNOME 基金會與文件基金會(The Document Foundation)分別協助 GNOME 桌面環境與 LibeOffice 的開發。

問:我可以透過什麼方式回饋自由軟體專案呢?
答:如果你喜歡這個自由軟體,希望它變得更好,你可以透過以下方式來幫助它
  1. 協助專案開發,像是幫忙測試軟體並回報遇到的使用問題、幫忙翻譯軟體、幫忙改善有問題的源碼
  2. 捐款贊助軟體專案,或是購買週邊商品。舉例來說,GNOME 專案就有「GNOME 之友」認養活動,你可以透過這個活動來幫助 GNOME 基金會。還有 Ubuntu 作業系統背後的主導開發公司 Canonical 有「線上商店」讓你可以訂購 Ubuntu 週邊商品。
  3. 捐款贊助在地社群,或加入自由軟體之相關組織機構。例如,Fedora 臺灣社群就有捐款計劃,你可以給予他們贊助來幫忙舉辦活動或支應主機代管的開銷;或者是考慮成為軟體自由協會的會員,一起和這群關愛自由軟體的人們為臺灣自由軟體的未來奮鬥。
  4. 推廣這個軟體,像是在網路上宣傳、推薦給親朋好友、或是撰寫部落格來介紹它
  5. 協助其他使用者,像是在論壇上幫助發問的網友解決問題、幫助朋友取得軟體或使用軟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