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2019 年五月底,史上第一次以亞洲區國家為主的 LibreOffice 亞洲論壇在東京舉行。目前就讀台大,同時也任職於開放文化基金會擔任記者的林冠廷,受邀參加這次論壇,並就他的觀察,寫成了兩篇報導。這一篇是兩篇報導中的第一篇,探討這次 LibreOffice 亞洲論壇的主題:Business 。
2019 年 6 月 18 號,教育部與其他行政院大小機關、直轄市、縣市地方政府紛紛收到來自國發會的一封公文:「政府檔案文件流通,如為可編輯者,應採用 ODF(OpenDocument Format)文件格式⋯⋯請勿以商用編輯轉存方式產出 ODF 格式之文件⋯⋯建議採用國發會 ODF 文件應用工具或 LibreOffice 等編輯軟體開啟商用格式文件⋯⋯。」
國發會發出的公文,由教育部轉給各大專院校。 |
這封被科技與社會研究、自由軟體學者洪朝貴譽為「近年來看到最令人振奮的」政府公文,要求政府機關如果要寫文件,就不應該使用微軟 Office Word 等商業文書軟體,也不能再儲存大家熟悉的 doc、docx 檔案,而是要改用 LibreOffice 一類自由軟體——允許隨意下載、改進、散布的軟體,並將文件儲存為 ISO 國際標準的 ODF 檔案格式(參見第二篇)。看在多數人的眼裡,可能是令人摸不著頭緒的政策宣示,不過,此政策將影響我們未來幾十年的生活,其重要性,更好比於公斤、公尺等標準單位的制定。
從微軟到社群,近甲子的政府軟體生態圈脫胎換骨
故事要從 50 多年前開始說起。1960 年代後期,臺灣中央政府引進了第一批電腦,作為稅務資料登記的用途,臺灣電子化政府的歷程就此展開。隨著電腦負擔的功能愈來愈多,政府也不斷安裝佔據市場霸主地位的微軟產品,並以作業系統 Windows 與文書軟體 Office 為大宗。不過,毫不節制的使用,讓政府在十幾年前就因為過度採購微軟軟體成為立法院、監察院批評的對象。
立委曾在 2002 年召開記者會質疑行政體系,指出法務部帶頭綁標微軟。時任部長陳定南還說要等「其他軟體可以達到一定程度的普遍性、相容性」,法務部才「不排除採用」,暗示微軟以外選項對那時的政府而言根本不足為取。
政府文書編輯政策從早期的保守心態,到今日宣示屏棄微軟商用解決方案,證明了由社群開發的自由文書軟體,已經有能力建立出自己的「生態系」,由生態系中不同領域的公司,提供政府各種資訊服務,還能通過政府對於穩定與安全的高要求。不過,看似與商業軟體水火不容的自由軟體社群成員,為什麼還要成立自己的公司?
自由軟體生態系的形成
時間回到 5 月底,已經迎接炎熱陽光的東京,齊聚了自由文書軟體LibreOffice 社群的成員,參加 LibreOffice 首次以亞洲為主題的研討會,討論原產於歐洲的 LibreOffice,如何在文化、政策大不相同的亞洲發展。
來自臺灣的翁佳驥也在現場。他是主導 LibreOffice 開發的文件基金會(The Document Foundation)董事會中唯一亞洲成員,在臺灣社群著力很深。翁佳驥也是臺灣的軟體自由協會 2001 年創會會員之一,起初他單純以開放格式推廣者的身分,遊說政府考慮自由軟體,但長期下來,他發現這樣還不夠:「商業跟政治要互推,目前 LibreOffice 與 ODF 在臺灣是慢慢走向這樣子,政策先跑,現在走向商業模式。」
翁佳驥幾年前自己開業,提供公部門導入自由文書軟體的研習服務。透過社群的人脈與長久累積的信任,翁佳驥的團隊陸續進入國發會、宜蘭縣政府,還有大小行政機關講課。與翁佳驥共事的講師跟社群的淵源多半同樣深厚,在傳授 LibreOffice 使用技巧的同時,也會向政府機關分享自由軟體議題,讓課程不單是軟體教學。
自由軟體的生態系之所以完整,也仰賴其他領域的整合。住在千葉的日本社群成員甲府方重信,購入老舊電腦後,安裝效能高、成本低的自由軟體,並重新販賣整修品給消費者。因為二手電腦的消費者通常缺乏一定的電腦知識,如果買來就已經可以使用,使用者免去了下載、安裝手續的高門檻,自然可以吸引更多用戶嘗試 LibreOffice。
日本的甲府方 重信,收購二手電腦,並安裝 自由軟體系統販售。 |
除了教學研習、硬體配套之外,軟體開發在生態圈中當然不可或缺。文件基金會共同創辦人 Italo Vignoli 就明確指出:「我們的主要資產是開發者。」因為人人皆可參與,所以 LibreOffice 擁有上千名開發者。但過半數的開發貢獻,還是由 Collabora、RedHat、CIB 等公司的員工做出。這些公司藉著開發,一方面能回饋社群,一方面也透過替客戶加速所需功能的開發,或是製作客製化版本的 LibreOffice 而獲利。
臺灣的晟鑫科技,則是中文世界中少數以開發 LibreOffice 為主要業務的公司。國發會提供給政府、大眾使用的「國發會 ODF 文件應用工具」,就是晟鑫科技在 LibreOffice 的基礎上,針對臺灣需求客製化做出的軟體版本。任職於臺灣中油的黃文科,為了解決公司的軟體成本、文件保存與ODF 需求,也協助公司導入了晟鑫科技為國發會客製化的 LibreOffice 版本。
有別於微軟公司的生態系,負責授權經銷、外部功能擴充的公司林立,因為自由軟體允許第三方公司貢獻程式碼,甚至發表自己的客製化版本,使得社群成員得以參與最核心、含金量高的軟體開發。同時,教育訓練、二手硬體的需求蓬勃,也鼓勵在不同領域專精的社群參與者一起加入生態系,除了分一杯羹,也回頭回饋社群。
忠於社群的商業公司
與一般商業軟體公司不同的是,自由軟體的相關企業,在獲利的同時,仍然不斷思考自己身為社群成員的責任。賺錢是一回事,但社群才是公司存在的最初目的,兩者必須相互合作。
此次的 LibreOffice 亞洲研討會辦在日本,就是在這個思考下,翁佳驥一手促成的成果。「地點第一次挑日本,因為我覺得他們的社群運作得很好,可是覺得他們可以往商業的方向移動。我常常在日本社群聽到這個聲音,他們覺得推動 ODF 很困難,但在日本不是沒有什麼希望,我會傾向協助他們做 business。」經營自由軟體公司帶給翁佳驥的,不只是能在社群中無後顧之憂地貢獻的能力,還可以透過既有經驗為社群其他成員尋找商業機會,並傳承營運心法,鞏固在地的自由軟體生態系。
雖然企業看起來比較強大,LibreOffice 生態系內的公司可以靠著收入為社群帶來貢獻,但公司與社群並非呈現單向協助的關係,軟體的核心開發就是一例。幾年前 LibreOffice 的前身 OpenOffice.org 社群的開發主導權,落在軟體巨擘甲骨文公司手上,但甲骨文與社群關係不佳,成員隨後出走,成立了 LibreOffice 與背後的文件基金會。翁佳驥就說:「組織維持在基金會,是因為經歷過跟甲骨文的事情,所以很重視這個單位的獨立性。」
Italo Vignoli 則這樣形容先前與現今的開發文化差異:「我們進行了典範轉移。在 OpenOffice.org,公司保護專案的方式,有如下雨時,你躲在雨傘下就不會碰到水,但你人在傘外的話,你就會淋濕;現在我們把傘翻轉過來,變成「攪拌碗」的概念,⋯⋯我們跳進碗裡,每個人都駛向同一個方向。」
社群的獨立性不只展現在組織形式上,因為雖然開發工作主要由商業公司進行,但軟體策劃的藍圖,與大小開發會議,仍然由社群運作的文件基金會主導。同時,文件基金會也規定,董事會與成員委員會的組成,來自單一公司或組織的成員各不得超過三分之一。靠著嚴謹的管理,社群與公司才能為彼此找到合適的平衡點。
透過認證,理念與商業也能找到合作空間
在 LibreOffice 亞洲研討會的最後,文件基金會的 LibreOffice 認證委員會,舉辦了與幾名臺、日社群成員的公開面談,只要面談通過委員會的審核,這幾名成員就是「認證專業訓練者」,能以專業頭銜在外教授 LibreOffice 的技巧;或是成為「認證導入專家」,協助組織導入軟體的規劃、溝通,與問題解決。
對於基金會而言,課堂是少數能與一般民眾深入溝通的機會,「認證導入專家」與「認證訓練專家」成為了推廣理念與發展商業的重要途徑,「找認證委員會過來是希望談 business,希望看可以 run 出什麼,training 的時候可以注意什麼事情」,幾年前就已成為「認證導入專家」與「認證訓練專家」的翁佳驥說。
來自臺灣的孫賜萍,在本次面談中獲得認證委員會成員一致決議,順利成為「認證導入專家」與「認證訓練專家」。在臺灣社群被暱稱為自由軟體「教宗」的他,曾經任職於教育部自由軟體數位資源推廣中心。現在他在翁佳驥的公司擔任講師,繼續協助公部門推動自由軟體文書系統;得到認證後,身為當家臺柱的孫賜萍,專業能力獲得權威背書,不但為自己錦上添花,也可以為公司帶來更多商業機會,以及推廣自由軟體理念的空間。
明年 LibreOffice 即將屆滿十年,當時在大型商業公司的陰影下,文件基金會在風雨飄搖之中成立。成立基金會的歐洲社群成員,可能沒有料到, LibreOffice 的商業生態圈可以在短短幾年中,以理念和獲利並重的姿態蓬勃發展,甚至將種子飄洋過海,在遙遠的亞洲落地生根。
此報導為 OCF Lab 與中華民國軟體自由協會(SLAT) 共同合作,將同步刊登於雙方平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