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18日 星期二
2018 軟體自由日:國際反數位版權鎖日(Internal Day Against DRM, IDAD)
今天是「國際反數位版權鎖」日,英文稱為 IDAD,International Day Against DRM。
所謂的 DRM,英文為 Digital Rights Management,中文翻譯為數位版權鎖、數位版權管理或數位限制管理等等,就是透過技術來限制使用者使用、修改、或散布專有硬體與數位內容。商業公司一般比較傾向限制使用者,而不會去教育使用者如何根據著作權法行使其合法權利,例如說製作 CD 或 DVD 的備份用副本、透過圖書館借出資料、取用公眾領域的公版作品、在合理使用原則下取用受版權保護的媒材做研究或用於教育……等。
DRM 就像一種傳染病一樣,遍布網路,滲透到家庭、教室、工作場所,以及所有用戶可以到達的地方。包括工具、技術、書籍、遊戲、電影、音樂等,都被 DRM 鎖住後才交付到我們手上,無論內容形式是以串流方式提供,還是聲稱只在本機上加載皆是如此。
DRM 也和我們目前面對的問題——文件被廠商以偽標準格式套牢——相關。DRM 和文件格式套牢一樣都在暗中限制使用者分享內容的自由。即使內容來源完全合法,也因為 DRM 或文件格式的關係讓使用者幾乎或完全無法互通。
軟體自由協會和文件基金會一同支持「國際反數位版權鎖日」運動,因為這與我們目前奮鬥的理念一致:數位內容應該採用真正的開放標準格式,才能分享給每個人,促進更多創新的機會。
#IDAD, International Day Against DRM
2018年3月18日 星期日
從 Pianoboy 高至豪的故事看軟體自由運動的價值觀
https://www.plurk.com/p/moeuyd
https://www.ptt.cc/bbs/Gossiping/M.1520850748.A.3C2.html
這是一個堅持30餘年,在台灣握有資源的人看不見他的價值,於是自己另尋出路,闖出另一片天的故事。
原轉 po 網友 AkiRa 重點放在台灣握有資源的人的一些問題。這部分我們不評論。我們想談的是另一段話。
「2004年,我將鋼琴結合當代流行的配器和風格 創作了鋼琴曲”The truth that you leave” 我將它稱為『流行鋼琴』 本來只是做好玩的,因為之前華人圈我沒有聽過有這樣代表性的嘗試 我把它免費分享在網路上,沒想到很多人喜歡,我也很喜歡這種分享的感覺 所以至今我還是堅持,我的每一首音樂都可以免費在網路上聽得到 我想是因為這個原因,目前在華人的音樂平台,我的點閱率已經超過3億次 我想也是因為這個原因,增加了市場聽眾,才讓我有機會,現在可以獲得演出機會 如果你能夠想辦法先提供很多人你的好東西,甚至好幾年都免費(音樂、影像、文字等) 我相信大部分的人未來會比我收獲得更多。」
「只是做好玩的」→所以決定「免費分享在網路上」→「沒想到很多人喜歡」→「點擊超過3億次」→「增加市場聽眾」→「獲得演出機會」。
我們再舉一個例子:
「Linux 只是我眾多在玩的專案之一」→決定「免費分享在網路上(後來採用 GNU GPL 授權)」→「沒想到很多人喜歡」→「下載(並貢獻)超過XXX次」→「增加使用者」→「獲得現在的工作與地位」。
上面這個例子是在說誰?有在關注本協會的朋友們應該多半知道,就是 Linuz Torvalds,(GNU/)Linux 之父。
有沒有看出一個非常相似的軌跡呢?
起心動念:自己喜歡,為了好玩,為了解決自己的問題,等等。此時並沒有特別的動機,特別的目的,不計較能不能拿自己作品賺錢。不算計這些作品是否能讓自己功成名就。
關鍵動作:**分享**給更多人看到,聽到,使用到。不計較別人是否免費享用自己的成果。不計較是否自己能從作品賺取多少利潤。
結果:因為自己的**實力**加上**堅持**,再加上**分享**所帶來的廣大使用者/聽眾/觀眾,因此得到更多的機會。這樣的成功不會是一開始就「算計」好的,而是因為從「分享」帶來的「機會」,加上自己的「實力」足以掌握這個機會,所產生的必然結果。
這,就是我們這些年來一直在堅持與推動的「軟體自由運動」的價值觀:
1. 知識無價,服務有價
2. 「共創共享」—「先開心共享,然後進一步共創」。
專業當然有其價值,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而*共享共創*則是打開眼界,打開大門讓所有人看見自己專業的機會。
#寫於2018年度會員大會之後
#軟體自由運動
#共創共享
https://www.ptt.cc/bbs/Gossiping/M.1520850748.A.3C2.html
這是一個堅持30餘年,在台灣握有資源的人看不見他的價值,於是自己另尋出路,闖出另一片天的故事。
原轉 po 網友 AkiRa 重點放在台灣握有資源的人的一些問題。這部分我們不評論。我們想談的是另一段話。
「2004年,我將鋼琴結合當代流行的配器和風格 創作了鋼琴曲”The truth that you leave” 我將它稱為『流行鋼琴』 本來只是做好玩的,因為之前華人圈我沒有聽過有這樣代表性的嘗試 我把它免費分享在網路上,沒想到很多人喜歡,我也很喜歡這種分享的感覺 所以至今我還是堅持,我的每一首音樂都可以免費在網路上聽得到 我想是因為這個原因,目前在華人的音樂平台,我的點閱率已經超過3億次 我想也是因為這個原因,增加了市場聽眾,才讓我有機會,現在可以獲得演出機會 如果你能夠想辦法先提供很多人你的好東西,甚至好幾年都免費(音樂、影像、文字等) 我相信大部分的人未來會比我收獲得更多。」
「只是做好玩的」→所以決定「免費分享在網路上」→「沒想到很多人喜歡」→「點擊超過3億次」→「增加市場聽眾」→「獲得演出機會」。
我們再舉一個例子:
「Linux 只是我眾多在玩的專案之一」→決定「免費分享在網路上(後來採用 GNU GPL 授權)」→「沒想到很多人喜歡」→「下載(並貢獻)超過XXX次」→「增加使用者」→「獲得現在的工作與地位」。
上面這個例子是在說誰?有在關注本協會的朋友們應該多半知道,就是 Linuz Torvalds,(GNU/)Linux 之父。
有沒有看出一個非常相似的軌跡呢?
起心動念:自己喜歡,為了好玩,為了解決自己的問題,等等。此時並沒有特別的動機,特別的目的,不計較能不能拿自己作品賺錢。不算計這些作品是否能讓自己功成名就。
關鍵動作:**分享**給更多人看到,聽到,使用到。不計較別人是否免費享用自己的成果。不計較是否自己能從作品賺取多少利潤。
結果:因為自己的**實力**加上**堅持**,再加上**分享**所帶來的廣大使用者/聽眾/觀眾,因此得到更多的機會。這樣的成功不會是一開始就「算計」好的,而是因為從「分享」帶來的「機會」,加上自己的「實力」足以掌握這個機會,所產生的必然結果。
這,就是我們這些年來一直在堅持與推動的「軟體自由運動」的價值觀:
1. 知識無價,服務有價
2. 「共創共享」—「先開心共享,然後進一步共創」。
專業當然有其價值,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而*共享共創*則是打開眼界,打開大門讓所有人看見自己專業的機會。
#寫於2018年度會員大會之後
#軟體自由運動
#共創共享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