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29日 星期四

自由的商業軟體

一直以來,許多人都搞不清楚「自由軟體」Free Software 跟「商業軟體」Commercial Software 之間的關係,今天我們就來說個明白。要瞭解它們的關係,就必須從軟體談起。

自由軟體是指授權方式

軟體是種無體財產,受到政府的智慧財產權相關法規保護,因此若想要使用他人撰寫的軟體,就必須透過契約方式得到「授權」才能利用這種無體財產。

自從1976年比爾.蓋茲(Bill Gates)寫下《致愛好者的公開信》,抨擊軟體也需要耗人力物力和時間去開發,但許多電腦愛好者只買硬體卻不願意為軟體付錢。爾後,「專有 Proprietary」性質的軟體授權方式開始興起。這種軟體變成特定公司、組織或人士的專有財產,其他人若想要利用這類軟體,就必須接受許多限制,例如軟體只限個人使用、不能散佈出去、不能探究運作機制與瞭解如何撰寫出來的、更不能修改軟體… 等。

理查.史托曼(Richard Stallman)因為先前工作之 MIT 人工智慧實驗室所使用的一臺全錄(Xerox)雷射印表機卡紙不會回傳相關訊息想修改,但廠商與開發者皆不願意提供源始碼給他修改之故,深覺專有軟體之惡,開始有了軟體授權應該維持「自由」,這樣對自由社會才有益的想法。他在1984年以這樣的精神開啟了 GNU Project,主旨在開發一套稱為 GNU,類似 Unix 但卻不是 Unix 的類 Unix 作業系統(GNU 即 GNU's Not Unix)。後來,更在1985年成立自由軟體基金會(Free Software Foundation)推廣「自由 Free」性質的軟體授權概念,讓使用者可以享有四大自由:

四大自由

  • 自由之零:可以依任何目的執行程式
  • 自由之壹:可以研究程式如何運作、並將程式修改以符合自身需求(程式源始碼能否近用是先決條件)
  • 自由之貳:可以再次散佈程式來幫助鄰居
  • 自由之參:可以改善程式、並將改善回饋給社群,讓整個社群均能因此受益(程式源始碼能否近用是先決條件)
這就是所謂的「自由軟體」,所謂的「Free Software」。值得注意的是,這裡所用的 Free 是指自由 Free as in freedom,而非免費 Free as in free beer,自由軟體是不限制販售行為的。至於前述的專有軟體授權,也可以對比說是「非自由軟體」Nonfree software。

有了以上的觀念,我們就能知道「自由軟體」一詞講的是軟體的使用授權方式。

常見的錯誤對比:自由軟體 vs 商業軟體

可是很多人都誤解了「自由軟體」的意思,他們常常拿自由軟體和「商業軟體」做比較,但這卻是無法比較的!因為與自由軟體授權概念相反的字詞是「專有軟體」,那個限制東、又限制西的授權方式。

至於軟體是不是「商業」軟體,就要看它是不是「透過商業行為開發出軟體」。只要軟體的開發受到商業行為的支持而開發成,那就是「商業軟體」。

市面上也有許多「自由授權的商業軟體」,雖然軟體是透過商業行為開發而成,但授權方式是自由軟體。這就是為什麼自由軟體無法跟商業軟體互相比較了,因為自由軟體也可以是商業軟體;商業軟體可以是自由軟體,也可以是專有軟體(或稱非自由軟體)。

請避免這樣的用字遣詞

請不要拿「商業軟體」作為「非自由軟體」的同義詞。 因為這會把兩類完全不同層面(軟體授權方式與商業行為與否)的事混為一談。

商業軟體可以是自由軟體、抑或是非自由軟體,取決於軟體散佈時的授權方式而定。任何人、任何組織機構開發的軟體可以是自由軟體、抑或是非自由軟體,也是一樣取決於軟體散佈時的授權方式。 軟體是否透過商業行為而開發、和軟體是否採用自由授權是兩個孑然不同、各自不相關的問題。

常有人錯把「商業」誤認為是「非自由」,因此覺得「自由的商業軟體」一詞自我矛盾。我們應該要特別小心不要用這樣的想法去使用「商業」這兩個字。

資料來源:Words to Avoid (or Use with Care) Because They Are Loaded or Confusing by GNU Project

  

「商業軟體」與「專有軟體」大大不同!

商業軟體是指軟體的開發是某營利事業的部分事業。大多數的商業軟體採用專有授權,但也有商業的自由授權軟體,還有非商業、也非自由授權的軟體。

舉例來說,GNU Ada 是營利公司開發的軟體,並採用 GNU GPL 的授權條款散佈軟體,因此所有的軟體拷貝也都是自由軟體;但它的開發者銷售軟體的支援合約。 當他們的業務和潛在顧客對談時,有的客戶會說「我們覺得商業的編譯器軟體比較安全」,他們的業務就會回「GNU Ada 商業的編譯器;剛好也是自由軟體。」

其實就 GNU Project 的觀點而言,重點剛好相反,而是 GNU Ada 是自由軟體,商業不商業倒其次。不過,GNU Ada 之所以能有更多開發,是源自於商業支持這點毋庸置疑,而且對其社群來說大有助益。

請幫助我們讓更多人知道有「自由的商業軟體」。你也可以用行動來支持我們:當你想說「專有軟體」時請不要講成「商業軟體」。

資料來源:Categories of free and nonfree software by GNU Project

商業軟體的對比

最後,如果在對話中想要強調某些軟體的「商業」行為或需要「收費」,想拿其他可以對應替代的軟體來比較時,那麼此情境下和「商業軟體」對比的則是「非商業軟體」。

即使想講的這個軟體剛好是自由軟體,在這個情境下也應該稱之為「非商業軟體」,畢竟自由軟體也是可以有商業行為或收費的,無法和商業軟體對比,只是剛好這裡的非商業軟體(包括免費軟體、共享軟體、非商業的自由軟體、公眾領域的軟體…等)採用自由授權罷了!


為了讓避免更多人誤解自由軟體,也為了讓大家瞭解世界上存在自由的商業軟體,請用行動幫忙我們:當你想要講的是「非商業軟體」時請不要講成「自由軟體」

範例:「Adobe Photoshop 是商業軟體,需要不少費用吧?但如果我們平時只需要裁切相片、小小修圖,不見得要用到 Photoshop 這麼多功能、這樣專業的軟體。這時其實還有許多類似的非商業軟體可以利用的!例如有個叫做 Gimp 的非商業軟體,(剛好也是自由軟體,)能勝任這些日常作業。」

總結

如果想要和他人討論軟體之間的對比時,凡論商業開發,必言「商業」「非商業」;凡論價格,必言「付費」「免費」;凡論授權,必言「自由」「非自由/專有」。不同層面的分類,不應該混淆在一起討論,以免造成後續的誤解。

深入閱讀

Free-Libre / Open Source Software (FLOSS) is Commercial Software by David A. Wheeler, 2006-12-27 (revised 2011-06-14)

2016年12月27日 星期二

【新聞稿】文件基金會開放 Libreoffice 導入專家與訓練專家的認證申請資格

文件基金會開放 Libreoffice 導入專家與訓練專家的認證申請資格給所有專案中的志工、顧問諮詢團 (Advisory Board) 中非營利組織的成員,還有其他可證明具備相關能力 LibreOffice 的個人。
取得 LibreOffice 認證代表有能力提供諮詢輔導、教育訓練服務等加值服務的商業機會。
2016 年 12 月 27 日柏林報導 ─ 自2017年1月1日起,LibreOffice 認證將開放給在全球或當地活躍的 LibreOffice 社群成員、在顧問諮詢團中的非營利組織成員(也就是包括自由軟體基金會 FSF、自由軟體基金會歐洲分會 FSFE、Gnome 基金會與 KDE 等),以及能提出成功將 LibreOffice 導入組織中等明確案例事證的個人。此外,認證委員會的成員有權根據對象的直接關聯性、能力與貢獻邀請任何適當人選申請認證,即使受邀人不屬於任何上述類別之中。
目前為止,LibreOffice 認證僅限於長期活躍的文件基金會成員提出申請,這是為了檢驗候選人是否已經熟習專案的運作流程。
每位申請認證的人都必須經過相同的認證程序,包括第一階段必須提出導入或教育訓練專案的文件;第二階段依認證委員會判斷,選擇性讓申請人填寫一份問卷;以及第三階段申請人與認證委員會的面對面討論。
「LibreOffice 導入專家和訓練專家認證都有來自不同地區、用不同方式申請的。義大利的話,通過認證的專家比較多,已經成功在許多政府單位與企業中導入 LibreOffice。」認證委員會的主席 Italo Vignoli 這樣說。
新的認證委員會委員包括:Lothar Becker、Eliane Domingos de Sousa、Sophie Gautier、Olivier Hallot、Thomas Krumbein、Marina Latini、Gustavo Pacheco 與 Italo Vignoli。此外,現任中華民國軟體自由協會理事長翁佳驥(Franklin Weng) ── 目前台灣唯一通過 LibreOffice 認證的導入專家 ── 也加入了認證委員會,以便協助並推廣亞洲地區的專家申請 LibreOffice 認證。

LibreOffice 認證相關資訊可以參考以下連結: http://www.documentfoundation.org/certification/program/

2016年12月21日 星期三

【新聞稿】協會舉辦 LibreOffice 測試大會,共同改善中文使用者體驗

【 105 年 12 月 21 日台南報導】中華民國軟體自由協會於 105 年 12 月 17 日舉辦全國第一次的 LibreOffice 測試大會。在這次歷時四小時的測試大會中,與會者合力找出了十個相關問題,協助 LibreOffice 改善中文體驗,會中並與國際社群朋友視訊連線,讓與會者與國際社群直接互動。

測試大會由軟體自由協會主辦,並獲得成功大學資訊工程系楊中平教授與蘇文鈺教授的支持,蘇文鈺教授並提供了中華民國愛自造者協會的場地供本次活動使用。活動的參加者包括學生、老師、企業與政府單位的同仁、LibreOffice 開發者等。此外,LibreOffice 法人代表文件基金會在台灣的四位成員全部出席。

與會者開始測試 LibreOffice 5.3.0.0 Beta2

文件基金會在台灣的四名成員,從左到右分別為:
洪良茂、曾政嘉、翁佳驥與黃柏諺

本次測試大會標的為即將在 106 年 1 月分釋出的 LibreOffice 5.3.0.0 版,目前已經進入 Beta2 階段。下午三點時,由協會理事長翁佳驥協商安排的與文件基金會核心成員,負責公關、行銷與認證團隊的 Italo Vaglino 進行視訊會面開始進行。與會者與 Italo 進行了約二十分鐘的視訊通話,Italo 多次在國際場合上強調台灣導入 LibreOffice 的重要性,本次測試大會雖然在義大利時間為週六早上,但仍特地與台灣的使用者見面,可見其對台灣之重視程度。

與會者與 Italo Vaglino 進行視訊對話

進行到四點半時,由成大的呂昀翰同學開始匯整所有與會者找到的問題。接著由翁佳驥理事長進行問題回報的示範與解說,以及由曾政嘉說明如何進行 LibreOffice 的翻譯。
成功大學呂昀翰同學進行匯整

翁佳驥理事長說明如何回報找到的問題

曾政嘉說明如何進行 LibreOffice 翻譯

在我國政府開始積極導入 ODF-CNS15251 做為政府文件交換格式的同時,將製作 ODF 文件的軟體,如 LibreOffice 等,變得對中文使用者更友善是很重要的事。協會希望經由多次測試,能與使用者共同參與 LibreOffice 的改進。


2016年9月16日 星期五

軟體自由日 -- 協會 2015-2016 年度總結,向大眾報告


2015 年的 9 月 19 日,協會舉辦了軟體自由日活動。在活動中,協會向大眾報告 2015 年所進行的事項,並請到數位路平發起人吳紹裳主任、自由軟體精神領袖洪朝貴老師、企業採用自由軟體的大膽先行者鄭郁霖,以及在 OpenOffice / LibreOffice 領域耕耘多年的晟鑫科技林毓能經理來分享。

相片集錦可以在協會的 FB 粉絲頁的相簿中找到:
https://goo.gl/DBSoAv

或是沒有 FB 帳號的朋友,可以在 imgur 找到:
http://imgur.com/a/UYY5T

2016 年度的軟體自由日在 9 月 17 日。由於適逢中秋連假,因此協會不舉辦活動,而改以書面形式向大眾報告,將過去一年中協會所完成與進行中的事項整理如下:

從 2015 年 9 月起,協會最重大的事件自然是協助國家發展委員會推動以 ODF-CNS15251 做為政府文件交換標準格式的政策。協會理事長翁佳驥與教育部校園自由軟體數位資源推廣服務中心的孫賜萍老師與蔡凱如老師,在國發會於全國包含離島地區所舉辦的十三場政策說明會中,向政府機關同仁說明推動 ODF 做為文件標準格式的重要性與其涵義。


目前開始採用 ODF 或是開始訓練使用 LibreOffice 的縣市已達七個,包括宜蘭縣(綠色表示已全面導入)、花蓮縣、屏東縣、嘉義市、雲林縣、澎湖縣與新竹縣(黃色表示開始縣市層級的教育訓練課程與導入輔導),另外桃園市與新竹市(紫色)則為部份單位導入。


除了協助 ODF 政策的推動之外,另一件重要的事件是與成大資工系、吳鳳資管系合作編譯了「不插電的資訊科學」(CSUnplugged)。這本書是一本非常棒的資訊科學相關教材,不使用電腦而是用各種遊戲的方式,幫助孩子們學習許多過去在大學資訊系才會學到的相關知識。在程式設計與運算思維已被納入 107 課綱的情況下,這本書是非常好的導入教材。即使是對大學資訊系的同學,或非資訊系出身但對資訊科學有興趣的朋友們,這本書也是很棒的入門教材。

這本書的電子檔可以自由下載,另外紙本書委託廠商出版發行,印製、運送成本則由廠商吸收。雖然沒有上實體通路,但經由協會的 FB 粉絲頁與讀者的口碑相傳,目前已售出超過 600 本。每賣出一本會回饋紐西蘭的原著團隊與軟體自由協會。因此,經由此書的紙本書,原著團隊與協會都有不少的實質收入,而委託廠商目前也已打平收支,可謂三贏的局面。協會希望此種模式可以繼續運用,讓知識自由擴散,而經由大眾的支持也可讓原作者、協會與委託廠商有實質利潤。

第三個值得一提的事,則是經由協會的協調,104 人力銀行將許多自由軟體納入技能專長的選項中,讓企業求才、個人求職時,擅長使用自由軟體的朋友們可以選擇。我們也希望藉由此舉讓學校重視使用自由軟體來做教學,以及提高企業僱用擅長使用自由軟體的人才的意願。




其他還有許多已完成的事項,限於篇幅不做詳細說明,簡短列出如下:
  • 2016 年 3 月在北中南舉辦文件自由日系列活動。
  • 2016 年 6 月與 7 月與中華民國愛自造者學習協會、中華數位人文關懷協會等單位合作舉辦自由軟體學習營隊。
  • 2016 年 8 月舉辦「數位路平★台灣騎跡」活動第三階段。
  • 2016 年 8 月與 S4A 社群及國立科學教育館合作舉辦 2016 兩岸 Scratch 社群交流會議。
  • 2016 年 8 月贊助由學生發起的「台灣程式路跑」活動。
未完成與進行中的事項則包括:
  • 持續推動數位路平,要求政府單位提供之數位服務,包括網站、憑證讀取、公文系統等等,必須跨平台、跨瀏覽器,讓使用者可以自由應用。並要求憑證讀取、公文系統交換等技術必須公開與開放源碼。
  • 與輔仁大學數位學伴計畫合作,協助數位學伴計畫運用自由軟體與開放資源,為偏鄉孩子們做課業輔導。
  • 與中鋼教育基金會合作舉辦自由軟體營隊。
  • 與中華民國愛自造者學習協會(成大資工蘇文鈺教授)合作進行程式教育、運算思維之開放教材編輯,以及 Program the world 兒童程式設計教育計畫。
  • 持續與 LibreOffice 及文件基金會(The Document Foundation)溝通與合作,促進 TDF 更加瞭解亞洲推動 ODF 與 LibreOffice 的狀況,並推動台灣方面對 LibreOffice 做出實際回饋。
  • 創世基金會的合作因故停滯,未能持續進行。希望在下一個年度能繼續合作推動導入自由軟體。
過去一年,軟體自由協會十分努力於在各個領域與面向推動軟體自由運動,希望能讓在台灣的朋友們更加瞭解自由軟體與軟體自由、資訊自由的涵義。希望大家繼續支持協會,一起努力前進。


2016年9月7日 星期三

【文件基金會新聞稿】LibreOffice 5.2.1 在 LibreOffice 年度研討會上宣布發行

2016年9月7日,捷克布爾諾報導 – 文件基金會(The Document Foundation)在今年的 LibreOffice Conference(LibreOffice 年度研討會,下簡稱大會)的開幕式中發布了 5.2.1 版,這是 5.2 系列中的第一個小更新版本。

每年舉辦的大會是 LibreOffice 專案非常活躍的證明之一,在為期三天的議程中,將有超過 60 場議程,涵蓋開發、QA、在地化、ODF 相關、行銷、社群發展、和文件說明… 等議題。另外,其中有段以捷克語專門講大規模 LibreOffice 佈署的商業議程時間,以及開放源碼商業聯盟(Open Source Business Alliance,OSBA)的會議。

關於大會的詳情,包括議程與附屬活動,如傳統的「黑客之夜」(hacknight) ─ 開發者們聚在一起,吃吃喝喝並動手改進軟體 ─ 等大會資訊,都可以在活動網頁 http://conference.libreoffice.org 上查看。

LibreOffice 5.2.1 的目標族群為科技愛好者、先行採用者、和進階使用者,它為八月所發佈之主要發行版提供許多修正。至於其他使用者和企業佈署環境而言,文件基金會建議使用 LibreOffice 5.1.5「安定版」,配合通過認證之專家(列表在此:http://www.libreoffice.org/get-help/professional-support/)的專業支援。

對於本次發行版之技術細節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前往此處查看變更事紀 (Change log):https://wiki.documentfoundation.org/Releases/5.2.1/RC1 (RC1 發行版的修正) 和 https://wiki.documentfoundation.org/Releases/5.2.1/RC2 (RC2 發行版的修正)。

下載 LibreOffice

LibreOffice 5.2.1 現在就能從下列網址下載: http://www.libreoffice.org/download/libreoffice-fresh/

LibreOffice 使用者、自由軟體提倡者、和社群朋友們可以前往 http://donate.libreoffice.org 捐款支持文件基金會(The Document Foundation)。

2016年8月16日 星期二

世上沒有白得的軟體,自由軟體亦如是(下)

那麼對於沒有公司或基金會支撐的小型自由軟體專案,如果以免費方式發佈又會遇到什麼狀況呢? (續)
 

貢獻者時間競逐問題

要讓一個自由軟體專案能更多人參與,就必須解決貢獻者的生活問題,他們才有時間投入貢獻。因此要讓一個自由軟體專案能在臺灣在地生根發展,也一樣必須解決貢獻者的生活問題。

常見的自由軟體專案「投入時間」惡性循環就是:作者用閒暇時間開發,以自由軟體授權發佈 => 但只用閒暇時間開發,因此程式的臭蟲問題無法迅速處理,而且自由軟體的特性讓作者幾乎無法獲得額外收入 => 一些使用者因為程式問題久久未修而失去興趣甚至口出惡言,也因為忿恨心起當然無意樂捐給作者 => 作者只能用正職養活自己再說,有閑暇時間再把自由軟體開發當副業。

圍繞在這循環中的關鍵,就在於是否能解決投入者生活上的金錢問題,一旦生活無虞,就能全心投入,臭蟲也就逐漸少了,功能也越加豐富了。這就是為何許多專業的自由軟體專案,都需要有公司、有基金會、不斷籌募資金才能長遠持續下去的主因。

隱藏在免費自由軟體背後的代價

話說,各位知道你免費取用自由軟體時換取了什麼背後的代價嗎?

就小型的專案來看,通常沒有職業員工,只有業餘志工,因此需要業餘志工貢獻者的犧牲才能成就這樣一個專案。以臺灣常見的業餘志工參與模式為例,他們可能犧牲 了假期、睡眠時間或是健康(例如腕隧道症候群)、犧牲了和家人或小孩相處的時間、犧牲了交女友或陪女友的可能性等等,只為了能讓大家可以閱讀到中文介面、 能輸入中文字、甚至去貼合臺灣人的使用習慣。

有位朋友剛好是某自由軟體專案的主要翻譯者,他的職業是老師,他曾跟我提及:「老師是個做業餘自由軟體翻譯的好職業,因為寒暑假放假剛好適逢主要桌面環境或 Linux 散布版 string freeze 階段之後,正好可以處理翻譯。」(註:string freeze 是指這項軟體開發到一個程度,打算發表新版本,於是就不再改動軟體介面上看得到的文字,讓翻譯者有時間去處理的階段,最後再統合收錄翻譯整合到軟體中。)

永續經營自由軟體專案需要資金投入

所以大家能瞭解 LibreOffice、Blender、GNOME、Fedora、Ubuntu…等大型自由軟體專案何以免費提供了嗎?正是募集資金去支應貢獻者做事情,方法主要就是透過基金會或是商業公司來得到資金挹注,用錢去獲取貢獻者的投入時間。

基金會
  • LibreOffice by The Document Foundation
  • Blender by Blender Foundation
  • GNOME by GNOME Foundation

商業公司
  • Fedora by Red Hat
  • Ubuntu by Canonical

 

改變從現在開始

若想改變臺灣普遍對自由軟體的誤解,以為自由軟體就是免費,改變的開始就是「請不要再說自由軟體免費,因為自由軟體並非免費,免費只是提供者剛好佛心來的而已」。如果希望臺灣的自由軟體貢獻環境能有實質上的長期改善,就必須有資金的出現才行。期待臺灣有越來越多的基金會或公司願意投入這一塊,來帶領臺灣的自由軟體貢獻走到全新的層面。

期許未來臺灣能有一個更好、更健全的自由軟體貢獻環境。

作者 zerng07,目前是 Fedora 大使、Ubuntu Member、The Document Foundation Member、和 GNOME Foundation Member

世上沒有白得的軟體,自由軟體亦如是(中)

這樣一來,通常自由軟體專案都怎樣收費呢?(續)

常見自由軟體收費方式

目前主流常見的自由軟體廠商或發行單位,有以下的軟體收費方式:
  • 宣佈永遠免費提供,例如 Canonical 公司發行的 Ubuntu 作業系統、The Document Foundation(文件基金會)發行的 LibreOffice 辦公套裝軟體都是如此。
  • 必須付費的訂購版(月費制、年費制、或一次買斷),例如 Red Hat 公司發行的 Red Hat Enterprise Linux (RHEL,Red Hat 企業用 Linux) 作業系統等。
  • 自由讓用家決定費用,例如 elementaryOS 組織發表的 elementaryOS 作業系統等。
  • 主要軟體免費,但模組或額外功能需要付費,例如 XMind 公司推出 XMind Free、XMind Plus、XMind Pro 三套心智圖軟體,僅 Free 免費提供,而有更多附加功能的 Plus 和 Pro 則必須付費。
  • 僅發佈軟體不提及費用,但免費放在網路上供大衆取用,目前絕大多數自由軟體專案都是採取這樣的發佈方式。

問題來了,前面有提到即使是原作者或發佈者都無法限制後續第二手、第三手的收費模式,那麼他們是如何賺錢的?畢竟第二 手以後都有可能另外以免費模式提供,或是以更低價跟他們競爭?例如 CentOS 作業系統,就是先取得 Red Hat Enterprise Linux 的源始碼,然後重新編譯出來,免費在網路上發佈供大眾使用的成品。看到這裡,你可能認為這是兩個互相排擠的兩種產品,CentOS 應該會搶走許多 RHEL 的潛在客源。

Red Hat 公司和 CentOS 結盟

或許會令你意外,在2014年的時候,Red Hat 甚至宣佈跟 CentOS 組織結盟,也協助 CentOS 建立正式的管理委員會架構來帶領 CentOS 社群。他們並非是要透過這種滲透來打擊 CentOS 社群,而是透過支薪的員工來協助 CentOS 專案處理目前該專案運作上遇到的問題,並透過合作以擴大 Red Hat 相關產品的整體生態系統。為什麼呢?Red Hat 發表的問答集中就提到,CentOS 和 RHEL 的產品定位實際上並不相同,前者為使用者和貢獻者開發、維護支援的社群專案,後者為 Red Hat 公司為其訂購者開發、維護、支援的付費產品。CentOS 的支援來自社群,所有修正都直接取自 RHEL;但 Red Hat Enterprise Linux 更可以提供教育訓練、有完整的支援架構可以修正客戶問題、也能開發新功能導入新版本中。

白話來講,對 Red Hat 而言,CentOS 吸引的是還無法付費、或本身有能力不付費的可能客戶,而非搶走有能力付費的潛在客戶。既然 CentOS 源於 RHEL,若客戶需要商業服務,勢必要尋求 Red Hat 的協助。以企業而言,為了採用的產品有商業支援可以處理產品問題,多半會付費購買商業支援;若要採用免費的社群產品,就必須自主處理可能發生的問題,那也是另一種成本。畢竟凡事都有代價,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免費就必須付出非產品標示上的代價。

免費的代價

你以為你免費獲得了某項好處,但你可能已經花費許多時間、金錢等潛在成本而不自知。免費的自由軟體只是表像,它的花費就在你可能不知道的地方。

所有專業的東西都需要專業參與,自由軟體也是。如果希望軟體的貢獻者能參與軟體的相關工作,例如開發、翻譯、修正問題等,那麼這些貢獻者就必須先不擔心生活,而人生活需要金錢,因此公司會僱用員工來開發專業軟體。以 Linux kernel 這個系統內部核心為例,2010年 Linux Foundation 統計就指出,Linux kernel 有 75% code 源始碼來自支薪僱員開發;來到 Linux 誕生二十五週年後的2016年,這個比率更上升到 92.3%。例如免費提供到你手上的自由軟體產品,不管是 Ubuntu 這套 Linux 也好、LibreOffice 這套辦公軟體也好,事實上它的背後成本是許多公司、基金會、和志願貢獻者等無數人幫你承擔的。

那麼對於沒有公司或基金會支撐的小型自由軟體專案,如果以免費方式發佈又會遇到什麼狀況呢? (待續…)

作者 zerng07,目前是 Fedora 大使、Ubuntu Member、The Document Foundation Member、和 GNOME Foundation Memb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