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7日 星期二

常見迷思:自由軟體真的比較不安全嗎?

LibreOffice 夠安全嗎?有沒有程式漏洞?程式碼公開會不會造成大家輕易放入惡意程式? 
對於不用付費的開源軟體,可能會有人覺得哪有可能那麼好康的事,一定有哪些地方不太好....

在我們這十幾年推廣自由軟體的過程中,這是個經常出現的問題。前年的數位路平活動,也有縣市政府資訊部門的主管提出相同的問題;最近兩三年在推動 ODF/LibreOffice 時,這個問題更是經常被提出。好似只要 LibreOffice 出現一個安全性漏洞,就會造成整個資訊系統崩潰一般。

自由軟體的程式碼是公開的,真的因此就變得「不安全」嗎?

沒有耐性往下讀的讀者,這裡先說我的結論:沒有一套軟體可以保證百分之百沒有安全漏洞(除非你要把 print "Hello World!" 也算一種「軟體」)。然而,我們可以用一些事實與數據,來說明自由軟體處理安全漏洞的方法、資訊是公開的,而商業公司、私有版權軟體處理安全漏洞的方法、資訊則是一個黑箱要不要修正由商業公司自行決定

以下我們就分為數據與事實來說明。

2017年2月27日 星期一

copyright 著作權 vs copyleft 著作傳

Copyleft says that anyone who redistributes the software, with or without changes, must pass along the freedom to further copy and change it. Copyleft guarantees that every user has freedom.

「copyleft」一詞,是建立在 copyright 著作權保護基礎上保障自由的授權方式,但與常見的保留所有相關著作權利「all rights reserved」的專有授權方式相反,它授予公眾更多自由運用的權利,而且最重要的是「必須不能讓著作再度被專有保護起來」,所以稱之為 copyleft 的文字遊戲。這是因為 copyright 常見被用來表示作品受到著作權保護,而且作者保留所有權利,要取得授權請與作者聯絡的情況下;而 copyleft 則是授權公眾許多自由運用的權利,著作能永續保持自由不被封鎖,也可以直接取得授權無須先和作者聯絡,兩者相反。

一直以來在想 copyleft 怎樣翻譯才會貼切,最好也來個文字遊戲。最早想說 copyleft 的價值在於能讓著作永續流傳,所以想說可以是「著作續」,但沒有玩到文字遊戲,「著作流」又太讓人無法理解,會誤以為在講流派。

所以又想,copyleft 的 left 可以想作是留存的 left,或許可以稱為「著作留」。不過這樣就超譯了,而且甚至會讓人誤以為是著作人想保留所有權利的「留」,那是完全相反的概念啊!於是就這樣不了了之。

最近才想到「著作傳」,起因 copyleft 的概念就在於與常見 copyright 授權方式相反,旨在保障自由,可以任意使用、研究修改、再次散布(流傳)、改善並回饋社群,而「傳」一字剛好點出它和常見 copyright 授權方式「保留」的特質相反,點出永遠相傳、流傳,不再封鎖保護起來。此外,傳這裡念ㄔㄨㄢˊ,著作傳跟著作權剛好唸起來很接近,也確實,copyleft 授權方式必須建立在著作權保護的基礎上,和沒有著作權保護的公眾領域 public domain 或拋棄著作權是不同的,沒有著作權保護代表無法用授權方式實現「必須不能讓著作再度被專有保護起來」,此外,權和傳也是種發音類似的文字遊戲。至於有人將 copyleft 翻譯成「反版權」、「著作無」,那完全是錯誤的!無著作權的東西,或反著作權的東西是無法利用授權方式保持著作不再被封閉起來的!
[...] put it in the public domain, uncopyrighted. This allows people to share the program and their improvements, if they are so minded. But it also allows uncooperative people to convert the program into proprietary software. They can make changes, many or few, and distribute the result as a proprietary product. People who receive the program in that modified form do not have the freedom that the original author gave them; the middleman has stripped it away.

根本上,copyleft 的授權概念建立在著作權保護的法規之上才能成立,本身必須依賴 copyright 才行,實際上 copyleft 的概念並非和「copyright(受著作權保護)」相反,而是和「常見的 all rights reserved(保留所有相關著作權利)授權方式」相反,是錯誤運用的文字遊戲,會讓人誤解(如反版權、著作無這類翻譯,就是被錯誤的文字遊戲誤導,以為是和著作權相反,但並不是)。copyleft 的概念離不開 copyright,發音類似的做法反而是更貼切的文字遊戲。
To copyleft a program, we first state that it is copyrighted; then we add distribution terms, which are a legal instrument that gives everyone the rights to use, modify, and redistribute the program's code, or any program derived from it, but only if the distribution terms are unchanged. Thus, the code and the freedoms become legally inseparable.

因此,我會把 copyleft 翻譯為發音類似「著作權」的「著作傳」。

參考資料:What is Copyleft? by GNU Project

2017年2月15日 星期三

【文件基金會聲明】關於慕尼黑市議會將討論的,改回微軟系統與辦公軟體的提案


文件基金會是一個獨立的慈善團體,也是 LibreOffice 的主導者。我們對於慕尼黑市的發展深表關切,並且想表達我們對於少數政客的遺憾,因為他們對於特定議題明顯忽視專家的意見。

自從 2014 年 Dieter Reiter 當選市長之後,就不斷傳出謠言,說慕尼黑市將改回微軟 Windows 與 Office 系統。而 Dieter Reiter 在 2014 年 StadtBild 雜誌的採訪中,被形容為「微軟的粉絲」。

Dieter Reiter 市長請 Accenture 公司,一個微軟的長期夥伴,做了研究並產出一份關於慕尼黑市資訊科技基礎建設的狀況報告。在這份 450 頁的文件中指出,主要問題的徵結被歸於部門組織,而並非開放源碼作業系統與應用程式的問題。

在講求開放資料與決策透明化的現在,我們很高興看到這份報告終於對大眾開放:

https://www.ris-muenchen.de/RII/RII/DOK/SITZUNGSVORLAGE/4277724.pdf

根據這份報告,只有少數使用者(依據不同的應用程式,約在 18% 到 28% 間)遇到軟體相關的嚴重問題,必須改用微軟作業系統與微軟 Office 來解決。巧合的是,其中有 15% 的使用者承認這些嚴重的問題與微軟的 Office 有關。

事實上,在 Accenture 提出的報告中,建議將作業系統與應用程式分開來處理,以減低客戶端的依賴性。為了確保這一點,Windows 與 LiMux 都應佈署在基礎設置中。所謂的基礎設置包括作業系統,以及所有的單位與服務的提供商所需的應用程式,例如 LibreOffice、行事曆、電子郵件系統等。基礎設置應該依照不同應用程式的情況作延伸。

儘管 Accenture 如此建議,慕尼黑市議會將於 2 月 15 日討論一項由少數議員提出的提案,將所有的工作站在 2020 年前全部安裝 Windows 10 與 MS Office 2016。這項提案將在未來六年花費近九千萬歐元,比 Accenture 所建議的六千六百萬歐元多出 35%。

此外,根據綠黨(Green Party)議員所提供的估計,還要再花費一千五百萬歐元來更換或更新電腦,雖然這些電腦跑 Linux 這一類的輕量級作業系統沒有問題,但是無法達到 Windows 10 基本的需求。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大部份這些購買微軟授權費用的支出其實是提高了愛爾蘭的 GDP(因為在歐洲所販售所有微軟的產品均來自愛爾蘭),而不像目前,受惠的是本地提供開放源碼方案服務的廠商。這一點是極大的不同,在使用納稅人的錢時應該要仔細考慮。

除了加重成本以外,目前即將討論的方案忽略了當初慕尼黑市政府決定從私有軟體改為開放源碼與開放標準格式方案的主要原因:避免被單一軟體廠商套牢。

實際上,雖然此提案將微軟 Office 的文件格式稱為「業界標準」,但是大家應該很清楚,所有微軟 Office 的文件格式,即使已經過 ISO 認證為國際標準,但仍然均為私有專利,並且不斷改版,不適用於文件交換。一個所謂的標準文件格式,應該要在真實世界中實作考驗,而非只是紙上談兵。

如果這份提案在議會獲得通過,慕尼黑市將不只損失了過去十幾年來所堅持的「不被廠商套牢」的獨立性,而且將違背目前世界許多國家,如英國、法國、瑞典、荷蘭與台灣等往開放文件格式邁進的潮流。

這代表慕尼黑市將改用一套已知連升級軟體版本都會造成許多問題的虛擬標準文件格式,而非投資於開放文件格式,降低文件交換的成本。

基於以上的考量,文件基金會認為慕尼黑市議會 2 月 15 日將討論的這份提案,將讓慕尼黑市嚴重倒退,增加大量支出,產生許多關於文件交換的未知的潛在成本,並且將形成使用納稅人的錢幫外國賺錢的狀況。


2017年2月4日 星期六

LibreOffice vs. Microsoft Office:這是一場開放格式,而非軟體的戰爭


今天看到有人轉了一篇對文件基金會共同創辦人、行銷與公關負責人 Italo Vignoli 的訪談,覺得有很多值得標註給大家看的地方。決定寫一篇部落格來談談這篇文章的內容。

"TDF also invests resources in building communities globally. Like many open source projects, TDF originated in Europe, but it doesn’t want to remain a European-based project. They participate in open source events around the globe to meet new people, create new collaborations and attract more developers to the project.

As a result of these activities, they are experiencing massive growth in countries like India, Japan and Taiwan."

再一次,Italo 強調對亞洲市場,以及對台灣導入的重視。

"However, TDF doesn’t have any desire or resources to offer an online service similar to Google Docs. It’s a product that you can install on your server, but it’s not a standalone product. "

在 LibreOffice 5.3 首次亮相的 LibreOffice On Line,文件基金會決定只提供程式碼而不提供實際服務;實際服務由服務提供商搭配 SSO、雲端架構等自行建構。我認為這是相當聰明的做法。

"It’s not a product war; it’s a format war.

Despite the creation of ODF (Open Document Format) as an ISO standard for documents, Microsoft worked on is own ‘standard’, which it called Office Open XML (OOXML), and got it approved as an ISO standard in a controversial manner. "

我們在各地舉辦的 ODF 政策說明會上,對大家說明過 ODF 與 OOXML 的差異。雖然兩者都是 ISO 國際標準,但其中最重要的差異,在於格式的穩定度。Microsoft Office 從 2007 開始使用 OOXML,到 2013 甚至 2016,每個版本的格式都不盡相同,因此使用 2013 所建立的文件在 2007 無法開啟;但是相對的 ODF 格式卻是穩定許多:我個人曾經在一個演講的場合不得不使用 LibreOffice 3.5 開啟我用 LibreOffice 5.1 所做的投影片 odp 檔,而整個播放過程都十分順利沒有任何問題。

Technologically, LibreOffice has achieved the level of compatibility that will work for a majority of users, leaving some corner cases. However, the fact remains … “interoperability is a big challenge for us as we are trying to offer interoperability with a product that doesn’t want to be interoperable,” said Vignoli.

很多人問「為何 LibreOffice 開啟微軟格式時會跑版?」這部份請大家仔細思考:是 LibreOffice 無法做到支援 OOXML,還是微軟不願意讓其他軟體做到對 OOXML 的完全支援?

People continue to face issues when they try to use LibreOffice for documents that were created using Microsoft Office. There can be a lot of reasons for things breaking between the two, but the problem is more cultural than technological. Small mistakes, such as using spaces instead of tabs to align text, can create interoperability issues. In an earlier interview, Vignoli told me about some dirty tricks that Microsoft uses to break interoperability.

一樣是關於轉檔跑版的問題,可以參考這個連結:
我也寫過一篇類似的部落格文章,大家可以參考:
http://good-horse.blogspot.tw/2016/10/why-not-use-ms-office-to-convert-ooxml-to-odf.html

"All of that makes things complicated. You can’t just wipe Microsoft Office from the hard drive and install LibreOffice on it expecting everything will work fine. It won’t. You are inviting yourself to a nightmare.

The right way to switch from Microsoft Office to LibreOffice is through migration. You need to migrate your documents from Microsoft Office format to ODF. But migration is not a one-click solution, it’s a process. It has to be planned."

從 Microsoft Office 轉換到 LibreOffice 的過程,不是直接移除微軟 Office 換成 LibreOffice 即可。我想在這裡再加上一句話,相同的,這個轉換的過程也不是辦辦幾場教育訓練即可。它必須有詳盡的規劃,必須有執行的過程,同時不斷修正與輔導,解決大家所面臨的問題。

"The biggest advantage of migrating to LibreOffice is that you can join the LibreOffice developer community and directly influence the features that you need in LibreOffice. That’s something you can’t do with Microsoft Office or any other proprietary product."

同樣的,在每一場我所主講的 ODF 政策說明會中,我都會在結論強調這一點:自由軟體並不完美,它可能有不少待解決的問題;但是最重要的,與其抱怨自由軟體不好用,甚至說出「我絕對會扯不好用的軟體後腿」這樣的話,不如換個方向思考:自由軟體一個非常重要的特點與好處,就是「我們可以一起把它變得更好」。

We can together make it better, 這句話是我去日本 LibreOffice Kaigi 2016.12 Japan 的 Keynote speech 的結論,馬上獲得了日本社群朋友的共鳴,這也是我們最希望讓大家理解並重視的一點。


【作者】Franklin, 不姓林。人稱「好馬」,近期亦被稱為「馬哥」。從 1990 年代初期起即以好馬之名闖盪學術網路與網際網路諸 BBS 站。年輕時喜行俠仗義,以「兄弟戰艦」自居,在學術網路 BBS 上為有名之引戰、接戰、亂戰之大砲級人物。不過很快即看破網路江湖上嘴砲者多實際貢獻者少之道理,隨即從網路江湖上退隱,投身於少棒運動、心算技術與自由軟體之相關事務。 早期在自由軟體界默默無名,沉潛於水面下翻譯無數軟體。數年後為自由軟體教宗艾瑞克一世所發掘,開始參與 ezgo 之顧問、開發、傳教等工作,並網路遊俠之姿重出江湖,獻身資訊教育基礎建設、數位路平與軟體自由運動。現任中華民國軟體自由協會理事長、文件基金會成員、文件基金會認證委員會委員、LibreOffice 導入專家。

2017年2月1日 星期三

【文件基金會新聞稿】文件基金會宣布 LibreOffice 5.3 正式發行


【2017 年 2 月 1 日柏林報導】 — 文件基金會宣布正式發行 LibreOffice 5.3,是 LibreOffice 有史以來新增最多功能的版本。這次除了 Windows、MacOS X 與 Linux 等平臺外,同時更是第一次發行可以在私有雲上運行的版本。

LibreOffice 5.3 的發行是這套辦公套裝軟體演進路上的一大步:首次踏足雲端,提供線上協作編輯的新功能,大幅提昇這套軟體的競爭力;同時也有許多細微改善,讓程式更加可靠、相容、和友善。

「LibreOffice 的背後是一群超棒的開發者社群」,文件基金會的董事 Michael Meeks 如此說。「記得在2010年時,還只有少數人認定我們的專案可以吸引到大量開發者,而對於大型的軟體開發案來說這點非常重要。但是在六年之內,我們就吸引到 1100 位以上的新開發者加入;也因為社群的規模大,在過去兩年中平均就有 300 位活躍開發者為程式的源始碼做出各項改善與開發。」


LibreOffice 5.3 新亮點
LibreOffice 5.3 中到處都有許多有趣的新功能,包括新版跨平臺文字排版引擎採用 HarfBuzz,帶來許多語言處理上的強大優勢;說明選單中加上了連結,讓使用者能夠快速連到說明文件與社群論壇;還有對舊版和新版微軟 Office 文件匯入/匯出的改善等等。

Writer 現在也支援「表格樣式」,可以直接對表格套用格式設定,格式修改後亦能保留下來作後續使用;而側邊欄中有一個新的「頁面」面板,能讓使用者快速自訂頁面設定,不用再另外開其他對話視窗;此外,還有「前往頁面」的功能,只要輕鬆輸入數字就能快速跳到文件中的某一頁。

Calc 有新的預設儲存格樣式,比起之前的版本變化更多、名稱也更貼切。全新安裝的 LibreOffice 中,「在公式中啟用萬用字元」已是預設選項,而非以往採用的常規表述式,如此可改善和其他試算表軟體的相容性。當使用者插入函式時,新的文字輸入方塊可以輕鬆查找函式。

Impress 現在啟動後會先提示範本選擇器,使用者能快速選擇要用的範本做為起點。在母片模式裡頭,側邊欄內也能使用「投影片頁面屬性」面板。

這個版本所提供的新功能可以參考另一份文件:
http://tdf.io/lo53featurescht

此外我們也有製作一系列短片作為介紹。網站上也有一份新功能的摘要:
http://www.libreoffice.org/discover/new-features/

值得一提的是,感謝上百名志願者的努力工作,LibreOffice 5.3 的「內在」有很大的改善,讓這套開源的辦公套裝軟體在開發、維護與除錯等層面上更為容易。雖然這部份的成果是使用者看不到的,但對於企業和組織的導入來說是至關重要的改變。

LibreOffice 在世界各地都有大型組織機構遷移導入的例子。導入的清單可以參考:
https://wiki.documentfoundation.org/LibreOffice_Migrations


LibreOffice Online 雲端應用版
LibreOffice 在 5.3 版首度釋出 LibreOffice Online 的程式碼。LibreOffice Online 利用 LibreOffice 的「核心元件」打造出能多位使用者在瀏覽器上共同協作文件的基本功能。在網頁上所呈現出的演示效果、操作上的相容性也都跟 LibreOffice 一樣。

LibreOffice Online 本質上是個伺服器服務,只要另外搭配雲端儲存空間、以及 SSL 憑證即可(不包含在這套解決方案中)。它可以作為網路服務業者(ISP)提供的公有雲、以及企業或大型組織自建私有雲的促進科技(指大幅改變使用者能力或文化的創新科技)。

最新版本的 LibreOffice Online 程式源碼組建版可以透過 Docker 映像檔取得:
https://hub.docker.com/r/libreoffice/online/

以下這份基本背景文件描述 LibreOffice Online 的定位:
http://tdf.io/loonlinebackcht


實驗性的使用者介面功能
從 5.3 版開始,LibreOffice 的使用者介面除了原本的預設介面(兩列工具列)、單一工具列介面、和單一工具列搭配側邊欄介面等三種以外,還多了一種實驗性的「記事本工具列」。各種介面的版面配置是針對各種不同類型的使用者而設計。

LibreOffice 的使用者介面代號稱為 MUFFIN,是 My User Friendly & Flexible INterface(我的使用者友善、彈性介面)的縮寫。該介面的概念介紹,可以參考這篇背景文件:
http://tdf.io/muffinbackcht


適用性與企業佈署資訊
LibreOffice 5.3 代表著開源辦公應用套裝軟體最新功能的先鋒。此版本適合對相關技術愛好者、早期導入者、與資深使用者採用。

至於企業佈署,目前文件基金會仍維護著較成熟的 5.2.5 版;企業若有相關需要,可以向全球各地認證過的專家 (http://www.libreoffice.org/get-help/professional-support/) 尋求支援。

LibreOffice 5.3 可以即刻從此連結下載:
http://www.libreoffice.org/download/

LibreOffice 使用者、自由軟體推廣者、和所有社群朋友都可以前往 http://donate.libreoffice.org 捐款,藉此支持文件基金會。


新聞素材包與軟體畫面擷圖
包含高畫質圖片與相關文件的新聞素材包,可自下列網址下載:
  http://tdf.io/lo53presskit

畫面擷圖可自下列網址下載:
http://tdf.io/lo53screenshots


亞洲地區聯絡窗口

關於亞洲地區 ODF 的推動政策,以及政府、企業、非營利組織等導入 LibreOffice 的相關資訊,可以聯繫臺灣的 LibreOffice 認證導入專家代表(LibreOffice Migration Professional)— 翁佳驥先生(Franklin Weng <franklin@slat.org>),他同時也是現任中華民國軟體自由協會理事長。

2017年1月5日 星期四

【新聞稿】立法委員黃偉哲召開記者會,呼籲政府應推動自由軟體



立法委員黃偉哲於2017年1月5日召開記者會,邀請軟體自由協會理事長翁佳驥、國發會資訊管理處王誠明高級分析師、國發會資訊管理處楊耿瑜科長、經濟部工業局電子資訊組謝戎峰副組長、公共工程委員會張兆琦專門委員等人,說明台灣目前推動 ODF-CNS15251 為國家標準格式,以及自由軟體應用於政府單位的現況。

黃偉哲委員認為政府應持續推動自由軟體普及化,促使跨機關跨系統資料流通,協助政府妥善規劃年度預算、開源節流,兼顧不同社群使用者的需求,並可與國際間交換文件、不受技術上阻礙、避免重要資訊遺失等問題。

協會理事長翁佳驥接著說明自 2015 年起與國發會合作,協助宜蘭縣、嘉義市、屏東縣、雲林縣、新竹縣等縣市進行導入。然而中央部會除了財政部導入最徹底,國發會與教育部陸續在進行外,其他部會並沒有明顯的動作配合。理事長並且說明使用開放標準格式 ODF 的重要性:確保收到檔案的人一定可以開啟此種標準格式之檔案。

此外,國家發展委員會王誠明高分也說明國發會推動的現況,並由經濟部工業局謝戎峰副組長與公共工程委員會張兆琦專委說明目前政府應用自由軟體的現況。

黃偉哲委員表示,實際上自由軟體可以應用在政府部門中,滿足大多數的工作需求。政府應推動使用自由軟體與標準格式。否則立法委員們每年為了預算不斷協商,但政府單位卻浪費許多預算在不一定必要的私有軟體上,這樣是沒有意義的。

記者會影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2KBNshz_6zc


相關新聞報導:
自由時報:軟體界「書同文車同軌」綠委籲政府推動自由軟體
中國時報:黃偉哲呼籲政府持續推動自由軟體普及化
台灣醒報:拒絕軟體綁架!自由軟體省荷包
蘋果日報:力推自由軟體格式 綠委:年省21億升級經費

2016年12月29日 星期四

自由的商業軟體

一直以來,許多人都搞不清楚「自由軟體」Free Software 跟「商業軟體」Commercial Software 之間的關係,今天我們就來說個明白。要瞭解它們的關係,就必須從軟體談起。

自由軟體是指授權方式

軟體是種無體財產,受到政府的智慧財產權相關法規保護,因此若想要使用他人撰寫的軟體,就必須透過契約方式得到「授權」才能利用這種無體財產。

自從1976年比爾.蓋茲(Bill Gates)寫下《致愛好者的公開信》,抨擊軟體也需要耗人力物力和時間去開發,但許多電腦愛好者只買硬體卻不願意為軟體付錢。爾後,「專有 Proprietary」性質的軟體授權方式開始興起。這種軟體變成特定公司、組織或人士的專有財產,其他人若想要利用這類軟體,就必須接受許多限制,例如軟體只限個人使用、不能散佈出去、不能探究運作機制與瞭解如何撰寫出來的、更不能修改軟體… 等。

理查.史托曼(Richard Stallman)因為先前工作之 MIT 人工智慧實驗室所使用的一臺全錄(Xerox)雷射印表機卡紙不會回傳相關訊息想修改,但廠商與開發者皆不願意提供源始碼給他修改之故,深覺專有軟體之惡,開始有了軟體授權應該維持「自由」,這樣對自由社會才有益的想法。他在1984年以這樣的精神開啟了 GNU Project,主旨在開發一套稱為 GNU,類似 Unix 但卻不是 Unix 的類 Unix 作業系統(GNU 即 GNU's Not Unix)。後來,更在1985年成立自由軟體基金會(Free Software Foundation)推廣「自由 Free」性質的軟體授權概念,讓使用者可以享有四大自由:

四大自由

  • 自由之零:可以依任何目的執行程式
  • 自由之壹:可以研究程式如何運作、並將程式修改以符合自身需求(程式源始碼能否近用是先決條件)
  • 自由之貳:可以再次散佈程式來幫助鄰居
  • 自由之參:可以改善程式、並將改善回饋給社群,讓整個社群均能因此受益(程式源始碼能否近用是先決條件)
這就是所謂的「自由軟體」,所謂的「Free Software」。值得注意的是,這裡所用的 Free 是指自由 Free as in freedom,而非免費 Free as in free beer,自由軟體是不限制販售行為的。至於前述的專有軟體授權,也可以對比說是「非自由軟體」Nonfree software。

有了以上的觀念,我們就能知道「自由軟體」一詞講的是軟體的使用授權方式。

常見的錯誤對比:自由軟體 vs 商業軟體

可是很多人都誤解了「自由軟體」的意思,他們常常拿自由軟體和「商業軟體」做比較,但這卻是無法比較的!因為與自由軟體授權概念相反的字詞是「專有軟體」,那個限制東、又限制西的授權方式。

至於軟體是不是「商業」軟體,就要看它是不是「透過商業行為開發出軟體」。只要軟體的開發受到商業行為的支持而開發成,那就是「商業軟體」。

市面上也有許多「自由授權的商業軟體」,雖然軟體是透過商業行為開發而成,但授權方式是自由軟體。這就是為什麼自由軟體無法跟商業軟體互相比較了,因為自由軟體也可以是商業軟體;商業軟體可以是自由軟體,也可以是專有軟體(或稱非自由軟體)。

請避免這樣的用字遣詞

請不要拿「商業軟體」作為「非自由軟體」的同義詞。 因為這會把兩類完全不同層面(軟體授權方式與商業行為與否)的事混為一談。

商業軟體可以是自由軟體、抑或是非自由軟體,取決於軟體散佈時的授權方式而定。任何人、任何組織機構開發的軟體可以是自由軟體、抑或是非自由軟體,也是一樣取決於軟體散佈時的授權方式。 軟體是否透過商業行為而開發、和軟體是否採用自由授權是兩個孑然不同、各自不相關的問題。

常有人錯把「商業」誤認為是「非自由」,因此覺得「自由的商業軟體」一詞自我矛盾。我們應該要特別小心不要用這樣的想法去使用「商業」這兩個字。

資料來源:Words to Avoid (or Use with Care) Because They Are Loaded or Confusing by GNU Project

  

「商業軟體」與「專有軟體」大大不同!

商業軟體是指軟體的開發是某營利事業的部分事業。大多數的商業軟體採用專有授權,但也有商業的自由授權軟體,還有非商業、也非自由授權的軟體。

舉例來說,GNU Ada 是營利公司開發的軟體,並採用 GNU GPL 的授權條款散佈軟體,因此所有的軟體拷貝也都是自由軟體;但它的開發者銷售軟體的支援合約。 當他們的業務和潛在顧客對談時,有的客戶會說「我們覺得商業的編譯器軟體比較安全」,他們的業務就會回「GNU Ada 商業的編譯器;剛好也是自由軟體。」

其實就 GNU Project 的觀點而言,重點剛好相反,而是 GNU Ada 是自由軟體,商業不商業倒其次。不過,GNU Ada 之所以能有更多開發,是源自於商業支持這點毋庸置疑,而且對其社群來說大有助益。

請幫助我們讓更多人知道有「自由的商業軟體」。你也可以用行動來支持我們:當你想說「專有軟體」時請不要講成「商業軟體」。

資料來源:Categories of free and nonfree software by GNU Project

商業軟體的對比

最後,如果在對話中想要強調某些軟體的「商業」行為或需要「收費」,想拿其他可以對應替代的軟體來比較時,那麼此情境下和「商業軟體」對比的則是「非商業軟體」。

即使想講的這個軟體剛好是自由軟體,在這個情境下也應該稱之為「非商業軟體」,畢竟自由軟體也是可以有商業行為或收費的,無法和商業軟體對比,只是剛好這裡的非商業軟體(包括免費軟體、共享軟體、非商業的自由軟體、公眾領域的軟體…等)採用自由授權罷了!


為了讓避免更多人誤解自由軟體,也為了讓大家瞭解世界上存在自由的商業軟體,請用行動幫忙我們:當你想要講的是「非商業軟體」時請不要講成「自由軟體」

範例:「Adobe Photoshop 是商業軟體,需要不少費用吧?但如果我們平時只需要裁切相片、小小修圖,不見得要用到 Photoshop 這麼多功能、這樣專業的軟體。這時其實還有許多類似的非商業軟體可以利用的!例如有個叫做 Gimp 的非商業軟體,(剛好也是自由軟體,)能勝任這些日常作業。」

總結

如果想要和他人討論軟體之間的對比時,凡論商業開發,必言「商業」「非商業」;凡論價格,必言「付費」「免費」;凡論授權,必言「自由」「非自由/專有」。不同層面的分類,不應該混淆在一起討論,以免造成後續的誤解。

深入閱讀

Free-Libre / Open Source Software (FLOSS) is Commercial Software by David A. Wheeler, 2006-12-27 (revised 2011-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