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18日 星期三
老師~其實我才是對的!!!
家中讀高中的小孩因為繳交作業時所用的軟體是Impress,存檔時也沒有存成微軟的ppt格式,所以被老師碎碎唸了一下,原因是因為老師用的MAC電腦打不開~
小孩沒做錯,但是被老師碎唸,我生氣嗎?
2016年4月22日 星期五
LibreOffice真的不難~
今天上午,一個在公務機關服務的朋友Line我,問有哪些軟體可以開MS Office的檔案,當然我就跟他說不是用OpenOffice就是用LibreOffce。
看來她們機關已經要開始導入odf的格式了,依據他的說法,機關內部的人罵聲一堆,而她自己本身也在感嘆~唉!!!又要學新的軟體了。
看來她們機關已經要開始導入odf的格式了,依據他的說法,機關內部的人罵聲一堆,而她自己本身也在感嘆~唉!!!又要學新的軟體了。
2016年4月20日 星期三
是的!你的巷子口藥局正在用OpenOffice
昨天,因為業務上面的需要去拜訪了一家台灣頗具規模的連鎖藥局。讓我驚訝的發現,原來他們的分店都在用OpenOffice。
是的沒錯,就是我們熟知的OpenOffice,你可以說是OOo或是AOO。無論如何他們是幾乎天天用這個軟體,用來作為內部排班表、或是一些統計上面的表格,因為"只需要這些功能實在是用不到微軟的Office阿~!"這是他們的MIS主管給我的回應。
這就對了,多年來自由軟體運動一直有一個口號,就是"符合價值的工具"。如果
是的沒錯,就是我們熟知的OpenOffice,你可以說是OOo或是AOO。無論如何他們是幾乎天天用這個軟體,用來作為內部排班表、或是一些統計上面的表格,因為"只需要這些功能實在是用不到微軟的Office阿~!"這是他們的MIS主管給我的回應。
這就對了,多年來自由軟體運動一直有一個口號,就是"符合價值的工具"。如果
2016年4月17日 星期日
臺灣自由軟體在地化現況
自由軟體在地化向來是一個必須有人做,但又卻僅寥寥數人願意動手的工作,很多剛入門的自由軟體使用者可能都會有類似的疑惑:「為什麼這個軟體只有英文版?」或是「這個軟體的介面好像翻譯得不太完整/用語不對?」是的,這長期以來一直都是臺灣在推動自由軟體的其中一個相當大的阻礙,雖然我進入自由軟體界也僅約不到三年的時間,但這問題一直都存在著。
因為是社群,所以人力通常會相當地分散,甚或有些軟體的在地化可能是沒有人願意做的,即便人力許可,卻又因為翻譯平臺(包含但不限於 Transifex、Crowdin、Weblate、Pootle)太過分散而無力回天,幸而先前 Tryneeds 的專案搬移至 Crowdin 上,並且(似乎?)加入了更多的軟體讓社群翻譯,改善了少部份自由軟體不易進入上游貢獻翻譯的問題,但仍有許多好用的軟體的翻譯孤單地被丟在角落,或是變成一人維護的專案。
而且,自由軟體在地化在臺灣經常是一件吃力不討好的工作,有時自己耗費了許多心力與時間,卻又沒有實質上的回饋,我們是志願者,但並不是機器人,也需要休息,也需要人們的回饋,就算是一句「謝謝你」也好,只要是發自心底的,我們就很高興了。
再來,或許有人會說:「我能力不足,不會操作這些東西」,那就去學吧,就算是協助看看翻譯有沒有錯誤,只要是我們會的,都會很樂意教出去的!
這篇文章不長,但希望看到的人能夠支持臺灣的自由軟體在地化,不論是出錢或出力都好。
本文作者為 Jeff Huang,目前為 l10n-tw 成員之一,正努力申請成為 The Document Foundation 的成員。
因為是社群,所以人力通常會相當地分散,甚或有些軟體的在地化可能是沒有人願意做的,即便人力許可,卻又因為翻譯平臺(包含但不限於 Transifex、Crowdin、Weblate、Pootle)太過分散而無力回天,幸而先前 Tryneeds 的專案搬移至 Crowdin 上,並且(似乎?)加入了更多的軟體讓社群翻譯,改善了少部份自由軟體不易進入上游貢獻翻譯的問題,但仍有許多好用的軟體的翻譯孤單地被丟在角落,或是變成一人維護的專案。
而且,自由軟體在地化在臺灣經常是一件吃力不討好的工作,有時自己耗費了許多心力與時間,卻又沒有實質上的回饋,我們是志願者,但並不是機器人,也需要休息,也需要人們的回饋,就算是一句「謝謝你」也好,只要是發自心底的,我們就很高興了。
再來,或許有人會說:「我能力不足,不會操作這些東西」,那就去學吧,就算是協助看看翻譯有沒有錯誤,只要是我們會的,都會很樂意教出去的!
這篇文章不長,但希望看到的人能夠支持臺灣的自由軟體在地化,不論是出錢或出力都好。
本文作者為 Jeff Huang,目前為 l10n-tw 成員之一,正努力申請成為 The Document Foundation 的成員。
2016年4月16日 星期六
Ubuntu 的意義
在 Linux 世界中,目前 (2016年) 最廣為人知、最多人討論、最具人氣的 Linux 散佈版本就是 Ubuntu 了;運用的領域不只有個人桌面應用、開發用工作站、企業伺服器等,近期更轉戰行動裝置與物聯網,越來越受到大眾關注。你或許可能聽過、看過、或甚至親手操作過 Ubuntu。但是你真的了解什麼是 Ubuntu 嗎?
Ubuntu 一詞源自南非祖魯語,是一種群體的概念,因為大家屬於同個整體,所以幫助他人會讓族群整體更繁盛;若他人若受到損害會讓整體衰敗,所以互助共享不求回報。以臺灣說法來講,即是「共創共享、共生共榮」。
因此一位具有有 Ubuntu 精神的人,對待他人有著開放的心、熱誠的情,也不會因為別人的好而覺得受到威脅;因為他們了解 Ubuntu 的群體概念而有著適度的自信。也因為這樣的基礎,所以 ubuntu 還衍生出「以仁待人 (Humanity to others)」、「我之所以是我,是因為我們是我們 (I am what I am because of who we all are)」等解釋。
而 Ubuntu 作業系統就是希望將這樣的精神帶至軟體世界,相互分享,彼此貢獻,進而提昇後再釋出給大家使用,大家就能得到更好更棒的作業系統。
以臺灣來說,人們對於「自由軟體」與自由軟體「社群」的概念薄弱,通常就算知道「自由軟體」也僅只於「可以自由取得、自由使用」這個面向而已。因此比起網路上搜尋就能得到的破解軟體,自由軟體較不被重視。
實際上,自由軟體強調的是「自由使用」、「自由研究並改寫」、「自由改善並釋出成果讓他人可自由取用」。
這些知道自由軟體與破解軟體,但還是選擇破解軟體的人,通常有一種奇特的心態:既然透過網路一樣可以取得破解軟體,那麼我何必勉強自己改用自由軟體?黑貓白貓,只要能幫我抓到老鼠的就是好貓,就算那隻貓是透過「非一般」管道獲得的。
當然,也有些人了解自由軟體可以替代自己平常使用的專有軟體,因此選擇改用、或併用自由軟體。近幾年來,自由軟體逐漸發聲,像是 Firefox、LibreOffice 等,而 Ubuntu 作業系統也隨著曝光率的上升,逐漸在臺灣電腦玩家間打出知名度。
但是,每位使用到 Ubuntu 作業系統的人真的有感受到它身為「給全人類使用的 Linux」、「永遠免費使用」背後的 Ubuntu 意涵嗎?我想很少。(註:不過這幾年來 Ubuntu 已不再用 Linux for human beings 為口號了)
舉例來說,Ubuntu 作業系統的開發也是要成本的,但是為什麼它可以免費提供給您?因為除了 Canonical 這間公司在背後支撐外,因為剩下的合作開發主要仰賴自由軟體社群本身。
那什麼是自由軟體社群?他們是與這個軟體相關的每個人,包含該軟體的開發者、測試者、翻譯者、回報者、使用者、推廣者等等,隨著與該軟體相關的人對於該軟體扮演什麼角色而有所不同,但這些人幾乎都同時具備該軟體的「使用者」角色。總的來說,Ubuntu 作業系統的開發,除了該公司員工外,還有與該作業系統相關連的「使用者」。
舉例而言,Ubuntu 新版即將釋出,該公司的員工主導或協助改進了某軟體,於是某軟體的使用界面上有了新的英文字句,但該公司並沒有僱用各語言的翻譯者,那麼對於英語外的使用者來說該如何是好?唯一的答案:各語言的使用者需要自己參與。
之前曾有過一次例子,Ubuntu 的新版出了,正體中文界面上出現一些香港用語,當然有些使用者不習慣,上 Ubuntu-tw 論壇反應,部分的回文批評中國市場大,臺灣市場不被重視 (註:誤以為語言支援是由該開發公司提供);有的回文表示臺灣區應當自強製作自己的語言包版本 (註:誤以為臺灣人無法親自參與軟體專案本身)。我想對於臺灣使用者較多的正體中文界面出現香港用語一事,它背後代表很多事情。
首先,這些回應都顯示出使用者普遍對於自由軟體社群的不熟稔,甚至對於 Ubuntu 開發程序的不明白,才會誤會這些界面翻譯是官方掌控,甚至認為臺灣不被重視的謬論。事實上這些翻譯,完全是需要「正體中文使用者」動手貢獻的。
再來,香港用語為何會被採用,並且經過 Ubuntu 的 Alpha、Beta、RC 等預覽版後,直到正式推出才有人發現?第一、香港翻譯者比臺灣翻譯者積極翻譯正體中文界面,第二、翻譯者提交的翻譯直接通過,無人審核,第三、社群使用者中幾乎沒有人協助預覽版測試,或是測試人數不足以多到發現該用語。
這三點都顯示出臺灣社群目前對於軟體專案的平均參與度、對專案運作流程的瞭解程度仍不夠高,真正參與軟體專案的人還只是少數;而這些參與者因為自己的時間有限、能力有限,無暇顧及自己參與領域外的事情。每次新版軟體或系統一推出,最忙碌的就是這些少數參與者,翻譯界面、測試軟體、回報臭蟲、修正錯誤等;一旦這些人無法參與,或許這些層面就沒有什麼機會得到關注了。
原因呢?為什麼社群中參與自由軟體專案的人這麼少?我個人推測有幾點:
一、自由軟體開發這種「你我來出一份力,軟體獲得改善,新軟體又能讓我們受惠」的概念不普遍,而這也就是前面提到 Ubuntu 概念的一部分。
二、新軟體釋出前,關心軟體開發的人比較少。大多數人都認為測試版不穩定所以不要用,也因此測試者少、回報者少。
三、 回饋、貢獻軟體專案的知識門檻比較高。由於這種國際的軟體專案溝通皆採用英文,這先刷掉一堆人,再來各種領域也有各自的門檻。舉例來說,翻譯方面需要了解 一些通則、格式、軟體操作;臭蟲回報需要會用英文一步一步描述問題如何發生,需要吸引開發者注意,還需要與開發者討論;除蟲需要會程式開發,會打修補檔, 還會各種版本控制系統;參與專案開發甚至還需要完整了解整個程式的架構,會各種專案需要的對應能力等。
在讓一的觀念變得更普遍,二的情況有所改善,三的門檻有所降低之後,我想整個臺灣的自由軟體社群參與才會提高。
改善之前,各個需要使用者參與的領域依然在,但目前有在參與的人有限,因此若想越完整涵蓋各個領域,目前有在參與的人就需要做更多層面的事,幫忙更多;而只要這些人一忙碌、有事耽擱無法參與,這些他之前覆蓋的層面將瞬間消失,問題就會因此慢慢浮現。
我想,自由軟體的推廣不只在於軟體的使用而已,軟體的參與與其精神更是我們需要著墨的地方。
作者為 zerng07,目前是 Ubuntu Member 和 Ubutnu 正體中文翻譯團隊管理員
Ubuntu 一詞源自南非祖魯語,是一種群體的概念,因為大家屬於同個整體,所以幫助他人會讓族群整體更繁盛;若他人若受到損害會讓整體衰敗,所以互助共享不求回報。以臺灣說法來講,即是「共創共享、共生共榮」。
因此一位具有有 Ubuntu 精神的人,對待他人有著開放的心、熱誠的情,也不會因為別人的好而覺得受到威脅;因為他們了解 Ubuntu 的群體概念而有著適度的自信。也因為這樣的基礎,所以 ubuntu 還衍生出「以仁待人 (Humanity to others)」、「我之所以是我,是因為我們是我們 (I am what I am because of who we all are)」等解釋。
而 Ubuntu 作業系統就是希望將這樣的精神帶至軟體世界,相互分享,彼此貢獻,進而提昇後再釋出給大家使用,大家就能得到更好更棒的作業系統。
以臺灣來說,人們對於「自由軟體」與自由軟體「社群」的概念薄弱,通常就算知道「自由軟體」也僅只於「可以自由取得、自由使用」這個面向而已。因此比起網路上搜尋就能得到的破解軟體,自由軟體較不被重視。
實際上,自由軟體強調的是「自由使用」、「自由研究並改寫」、「自由改善並釋出成果讓他人可自由取用」。
這些知道自由軟體與破解軟體,但還是選擇破解軟體的人,通常有一種奇特的心態:既然透過網路一樣可以取得破解軟體,那麼我何必勉強自己改用自由軟體?黑貓白貓,只要能幫我抓到老鼠的就是好貓,就算那隻貓是透過「非一般」管道獲得的。
當然,也有些人了解自由軟體可以替代自己平常使用的專有軟體,因此選擇改用、或併用自由軟體。近幾年來,自由軟體逐漸發聲,像是 Firefox、LibreOffice 等,而 Ubuntu 作業系統也隨著曝光率的上升,逐漸在臺灣電腦玩家間打出知名度。
但是,每位使用到 Ubuntu 作業系統的人真的有感受到它身為「給全人類使用的 Linux」、「永遠免費使用」背後的 Ubuntu 意涵嗎?我想很少。(註:不過這幾年來 Ubuntu 已不再用 Linux for human beings 為口號了)
舉例來說,Ubuntu 作業系統的開發也是要成本的,但是為什麼它可以免費提供給您?因為除了 Canonical 這間公司在背後支撐外,因為剩下的合作開發主要仰賴自由軟體社群本身。
那什麼是自由軟體社群?他們是與這個軟體相關的每個人,包含該軟體的開發者、測試者、翻譯者、回報者、使用者、推廣者等等,隨著與該軟體相關的人對於該軟體扮演什麼角色而有所不同,但這些人幾乎都同時具備該軟體的「使用者」角色。總的來說,Ubuntu 作業系統的開發,除了該公司員工外,還有與該作業系統相關連的「使用者」。
舉例而言,Ubuntu 新版即將釋出,該公司的員工主導或協助改進了某軟體,於是某軟體的使用界面上有了新的英文字句,但該公司並沒有僱用各語言的翻譯者,那麼對於英語外的使用者來說該如何是好?唯一的答案:各語言的使用者需要自己參與。
之前曾有過一次例子,Ubuntu 的新版出了,正體中文界面上出現一些香港用語,當然有些使用者不習慣,上 Ubuntu-tw 論壇反應,部分的回文批評中國市場大,臺灣市場不被重視 (註:誤以為語言支援是由該開發公司提供);有的回文表示臺灣區應當自強製作自己的語言包版本 (註:誤以為臺灣人無法親自參與軟體專案本身)。我想對於臺灣使用者較多的正體中文界面出現香港用語一事,它背後代表很多事情。
首先,這些回應都顯示出使用者普遍對於自由軟體社群的不熟稔,甚至對於 Ubuntu 開發程序的不明白,才會誤會這些界面翻譯是官方掌控,甚至認為臺灣不被重視的謬論。事實上這些翻譯,完全是需要「正體中文使用者」動手貢獻的。
再來,香港用語為何會被採用,並且經過 Ubuntu 的 Alpha、Beta、RC 等預覽版後,直到正式推出才有人發現?第一、香港翻譯者比臺灣翻譯者積極翻譯正體中文界面,第二、翻譯者提交的翻譯直接通過,無人審核,第三、社群使用者中幾乎沒有人協助預覽版測試,或是測試人數不足以多到發現該用語。
這三點都顯示出臺灣社群目前對於軟體專案的平均參與度、對專案運作流程的瞭解程度仍不夠高,真正參與軟體專案的人還只是少數;而這些參與者因為自己的時間有限、能力有限,無暇顧及自己參與領域外的事情。每次新版軟體或系統一推出,最忙碌的就是這些少數參與者,翻譯界面、測試軟體、回報臭蟲、修正錯誤等;一旦這些人無法參與,或許這些層面就沒有什麼機會得到關注了。
原因呢?為什麼社群中參與自由軟體專案的人這麼少?我個人推測有幾點:
一、自由軟體開發這種「你我來出一份力,軟體獲得改善,新軟體又能讓我們受惠」的概念不普遍,而這也就是前面提到 Ubuntu 概念的一部分。
二、新軟體釋出前,關心軟體開發的人比較少。大多數人都認為測試版不穩定所以不要用,也因此測試者少、回報者少。
三、 回饋、貢獻軟體專案的知識門檻比較高。由於這種國際的軟體專案溝通皆採用英文,這先刷掉一堆人,再來各種領域也有各自的門檻。舉例來說,翻譯方面需要了解 一些通則、格式、軟體操作;臭蟲回報需要會用英文一步一步描述問題如何發生,需要吸引開發者注意,還需要與開發者討論;除蟲需要會程式開發,會打修補檔, 還會各種版本控制系統;參與專案開發甚至還需要完整了解整個程式的架構,會各種專案需要的對應能力等。
在讓一的觀念變得更普遍,二的情況有所改善,三的門檻有所降低之後,我想整個臺灣的自由軟體社群參與才會提高。
改善之前,各個需要使用者參與的領域依然在,但目前有在參與的人有限,因此若想越完整涵蓋各個領域,目前有在參與的人就需要做更多層面的事,幫忙更多;而只要這些人一忙碌、有事耽擱無法參與,這些他之前覆蓋的層面將瞬間消失,問題就會因此慢慢浮現。
我想,自由軟體的推廣不只在於軟體的使用而已,軟體的參與與其精神更是我們需要著墨的地方。
作者為 zerng07,目前是 Ubuntu Member 和 Ubutnu 正體中文翻譯團隊管理員
2016年4月15日 星期五
微軟釋出 VS code 1.0 有感~
今天,我注意到了一個新聞,說大不大說小也不小,就是微軟的Visual Studio Code釋出了1.0的版本,而且他除了一定支援Windows之外,也支援Mac跟Linux,是的~我也裝在我的ubuntu 14.04上面了。
依據微軟的官方FAQ,我們可以知道這VS code不但是free的而且是open source的,這給了我們怎樣的想像呢?
如果你是自由軟體的基本教義派,我想你大概心理的想法是微軟不知道又有什麼陰謀了吧~!嗯~或許多年前的我也會有同樣的想法,但是~經過這些年接觸了不少的商業軟體的公司後,我想法不一樣了。簡單的說
自由軟體或是開源軟體是這個世界必要的存在,而且你只能擁抱他只是看你擁抱的快或慢,多或少罷了~
你可以反對我的發言,但是這就是趨勢而且不可逆,也不用去懷疑~
反而我比較擔心的事,我們偉大的教育部即將要在中小學校園推動程式必修課,唉~~~身為IT人的我應該感到高興,但是身為家長,我會問
老師哪裡來?
要教學生哪些東西?
希望學生可以得到哪些東西?
尤其第三點是我最在乎的,如果教育部的資訊教育違背目前世界的開放潮流逆向而行,且給出一堆冠冕堂皇的怪理由,那我們的資訊教育該怎麼辦?
揭竿起義吧~
不要讓自由軟體推廣運動在教育部只是因為有利於教育部跟微軟談判而存在~
我們的對手不會是微軟,是顢頇的官僚
依據微軟的官方FAQ,我們可以知道這VS code不但是free的而且是open source的,這給了我們怎樣的想像呢?
如果你是自由軟體的基本教義派,我想你大概心理的想法是微軟不知道又有什麼陰謀了吧~!嗯~或許多年前的我也會有同樣的想法,但是~經過這些年接觸了不少的商業軟體的公司後,我想法不一樣了。簡單的說
自由軟體或是開源軟體是這個世界必要的存在,而且你只能擁抱他只是看你擁抱的快或慢,多或少罷了~
你可以反對我的發言,但是這就是趨勢而且不可逆,也不用去懷疑~
反而我比較擔心的事,我們偉大的教育部即將要在中小學校園推動程式必修課,唉~~~身為IT人的我應該感到高興,但是身為家長,我會問
老師哪裡來?
要教學生哪些東西?
希望學生可以得到哪些東西?
尤其第三點是我最在乎的,如果教育部的資訊教育違背目前世界的開放潮流逆向而行,且給出一堆冠冕堂皇的怪理由,那我們的資訊教育該怎麼辦?
揭竿起義吧~
不要讓自由軟體推廣運動在教育部只是因為有利於教育部跟微軟談判而存在~
我們的對手不會是微軟,是顢頇的官僚
2016年4月12日 星期二
輔仁大學數位學伴計畫
今天傍晚應輔大資工系林宏彥教授的邀請,跟 Eric 到輔大參觀數位學伴計畫的實際執行。每週二、四的晚上有超過兩百名,遍及許多鄉鎮的孩子們,透過電腦螢幕,由大哥哥大姐姐們指導學業,一起觀看影片,或是聊聊生活上的事情。
林教授提到這個計畫的意義,不只是彌補城鄉在學業教育上的差距,更重要的是讓這些孩子們有個心靈寄託的對象。這不是一個學期的事情,有的孩子從國小一直到國中三年級,都持續著得到這些大哥哥大姐姐的關心。而有些孩子們遭受家暴,不願意打開攝影機讓大哥哥大姐姐們看到,但還是能透過聲音知道有人在關心著他們,聽了令人心疼。
林教授也舉了另一個例子,有個孩子考上台東女中,陪伴她的大哥哥大姐姐很開心,而林教授則告訴這些大哥哥大姐姐,學業成績好不一定是他們補習的結果,但是讓孩子們有願意努力唸書的鬥志,卻肯定是這些大哥哥大姐姐們的陪伴所賦予的。
而林教授之所以邀請我們去參觀,是因為透過梅興老師的介紹,林教授看到了自由軟體在協助教學上的價值。他計畫將這些我們多年來收集的自由軟體與公共授權的教學素材,例如 PhET 等,運用在數位學伴計畫中,讓大哥哥大姐姐們在做輔助教學時內容能更豐富。對我們而言,多年來堅持的價值能被看到,也是非常大的肯定。希望我們的參與,能讓更多的孩子們受惠。
分成四間教室,很多大學生參與
林宏彥教授看不下去親自示範如何教學
剛好一名大姐姐在教天平平衡概念,
Eric 逮到機會,馬上介紹 PhET 中相似的動畫模擬教材
訂閱:
文章 (Atom)